香港大埔碗窑再认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大埔碗窑再认识

1 香港大埔碗窑再认识 郭学雷(深圳博物馆) 学界对香港大埔碗窑的关注,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林仰山教授的调查 1 。至 70 年代,蒋顺洪先生在考察窑址和走访村民的基础上,对碗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2 。 进入 80 年代,周月龄女士首次对碗窑试掘,并以所获标本、窑炉遗迹等材料,完 成《略论香港大埔碗窑村的青花窑址》一文 3 。其后,魏天斐 4 、何翠媚 5 、林业强 6 、 萧国健 7 等人也先后撰文,围绕大埔碗窑年代、分期、装饰等问题进行探讨,但因 资料匮乏,无法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1995-1996 年 8 和 1999 年 9 ,由区家发 先生主持的碗窑调查、发掘,收获颇丰,为深入研究碗窑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新 资料。围绕这些资料,周世荣、曾广亿、余家栋等人发表了一批新成果 10 。受区家 发先生之邀,林业强先生以碗窑纪年史事和实物资料为依据,辅以碗窑出土遗物 科学测试数据,对碗窑始烧年代等问题作了缜密考证 11 。笔者亦曾于 1997 年大埔 碗窑调查和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就该窑创烧年代作过探讨,主要认识和观点与林 业强先生不谋而合 12 。近期又有幸受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之邀,对香港大埔碗窑 历年来调查、发掘的遗物作进一步研究。故此,本文拟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科学发掘的大埔碗窑资料,并结合对香港、深圳、珠海、台湾和海外发现的 1 林业强《再说香港大埔碗窑四题》。见《香港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发掘及研究》,146 页,康乐及文化 事务署,2000 年。 2 蒋顺洪《香港大埔碗窑陶业浅探》,珠海书院文史研究所学会丛刊之二,1973 年。 3 周月龄《略论香港大埔碗窑村的青花窑址》,未刊稿。 4 魏天斐《香港最早的青花瓷窑——大埔碗窑探源》,《七十年代》,1984 年 3 期。 5 何翠媚 Printed Blue and White of Guangdong and Fujian Provinces.《贸易陶瓷研究》,NO.6,1986。105-130 页。 6 林业强 《大埔碗窑——香港的一处十九至二十世纪窑址》,《东亚艺术风格——亚洲美术考古论丛第十四 号》,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1987。136-148 页。 7 萧国健 《香港新界大埔碗窑及其陶业之兴衰》,《香港考古学会会刊》,1993-97,156-160 页。 8《香港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调查及研究》,香港区域市政局,1997 年。 9《香港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发掘及研究》,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0 年。 10 同注 8、9。 11 同注 1。 12 郭学雷《香港大埔碗窑始烧年代探析》,《南方文物》2000 年 4 期。 2 大埔碗窑瓷器及相关历史背景的考察,围绕大埔碗窑的创烧年代、历史背景、产 品分期、工艺特点、窑业技术、生产方式、市场行销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 地层、遗物分析及各期遗存分布 1995-1996 年和 1999 年大埔碗窑的调查、发掘,以及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 发表,无疑将碗窑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此前对碗窑始烧年代的争议并 未因此得以解决,甚至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分歧,而且参与发掘的研究者的认识也 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客观上是因当时参与发掘的研究人员所掌握的相 关纪年、对比材料有限,故在对碗窑遗物年代的判断上,难免带有主观臆测的成 份;另一方面,上述两批碗窑材料的研究报告,对科学发掘的地层、遗物的分析 和对比研究尚嫌不足;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对闽粤东南沿海外向 型青花瓷业,特别是大埔碗窑创烧的宏观历史背景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鉴于此, 要解决碗窑始烧年代的争议,全面、准确地揭示大埔碗窑遗存的内涵,必须首先 对大埔碗窑历年发掘的遗迹、典型地层及遗物作全面细致的考察。 (一) 历年发掘探方分布情况 1995 年以来,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先后组织有关机构,对大埔碗窑进行过多 次调查、发掘(图 1)。 1995-1996 年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二区的龟地岗 13 。在龟地岗北侧一号窑附近 发掘 3个探方,编号 T7、T8、T9;在龟地岗南侧二号窑附近发掘 4个探方,编号 T4、T5、T6、T10;在龟地岗西侧山坡上发掘 3个探方,编号 T1、T2、T3。此外, 在一区樊仙宫以西发掘 3个探方,编号 T1、T2、T3。 1999 年的发掘也集中在龟地岗 14 。清理发掘了二号窑。在二号窑西南的坡地上 发掘 4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