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才发:浙江杭州西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浙江杭州西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一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原始人在这段时间所创造的文化,史家称“良渚文化”。承续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经过千百年的建设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航”,故此杭州最早称“余杭”。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开始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期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而成为内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兴建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同时传播宗教。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又置“钱唐郡”,下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4县,属吴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6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居民15380户,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唐代置“杭州郡”,旋即又改为“余杭郡”,治所设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管辖,州治在钱塘,下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8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据记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杭州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杭州是吴越国的国都和南宋的京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杭州初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曾作了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罗城”,周围长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以减轻潮患。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并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之不被葑草淤塞。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石窟等文物古迹,多为那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当时的杭州有“佛国”之称。北宋时期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杭州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9县,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拓展成为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譬如,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时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古称“苏堤”);随后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通“六井”使卤不入市,以解决杭州居民的饮水问题。经过北宋150多年的改造和发展,到南宋时期就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