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pptVIP

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感染科 概述 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一.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包括外膜和核心 EHFV基因组 S基因:核衣壳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 免疫原性 核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决定簇稳定。 核蛋白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 膜蛋白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血凝抗原有利于病毒感染靶细胞 血清学分型 至少可分16型: 汉滩病毒(野鼠型) 汉城病毒(家鼠型) 普马拿病毒(棕背鲆型) 希望山病毒(田鼠型) 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何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 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 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敏感 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传播途径 动物传播 呼吸道传播 接触传播 消化管传播 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鼠型为5%~16%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疫情最重 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可发病,有明显高峰季节 黑线姬鼠:11月-次年1月高峰,5-7月小高峰 家鼠:3-5月高峰 林区姬鼠:夏季高峰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会的多少有关 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血流 EHFV侵入人体 全身 与血小 板、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 胞并侵入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 增殖 入血 织 病毒血症 细胞和器官损害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血症期,中毒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相关 组织中能检出病毒抗原,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发生病变 EHFV可引起培养细胞病变 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是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 其他免疫应答: 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高,存在Ⅰ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和肾小管损害与Ⅱ型变态反应有关 通过CTL细胞介导损伤机体细胞,Ⅳ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EHFV诱导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介质 IL-1和TNF:发热 TNF:休克和器官衰竭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血液浓缩,血粘度升高和DIC 循环淤滞 有效血容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休克: 大出血 继发感染 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出血的发生机制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肾小管管腔阻塞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血管变化: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皮质苍白,髓质充血出血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各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病理解剖 心脏 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炎症细胞浸润 脑垂体 水肿出血,变性坏死,皮层、海马回基底节炎症细胞浸润 肺 间质水肿、出血、肺实变、肺泡壁增厚、肺内水肿 肝、脾、肾上腺、胸腺、胰腺、胃肠 充血、出血,灶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