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报始末及其因缘.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才》报始末及其因缘

《人才》报始末及其因缘 ■ 汤海山 1992年10月,我进入吴江人事局工作,去蒋蕊娟局长那里报到时,接受一项出乎意料的工作,便是创办一份与人才有关的报纸。 当时的她也许和我一样,还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在书写中国人事史上的新生事物。撤县设市不久的吴江,刚刚完成了一次全国率先的创举:打破身份、学历等界限考录一批国家公务员,把一扇沉重厚实的传统之门推开一道缝隙,我以一介高中学历的农夫,得以参与这场竞争,在倏忽之际,闯进了叫做机关的神秘围墙里,成为一个“改革的产物”。 人类文明海洋的堤岸,是用智慧与才能筑造的,但评价人们思想与行动能力的标准,却从来似是而非。这种以能力为标准的考录办法,在理论上早已不新鲜,而具体执行至今仍有诸多禁区,足见这次改革的超前程度。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具有改革勇气与创新思维的人事部门,诞生一份不同于众的全国唯一的人才报,自然是不奇怪的。 事实上,这就是《人才》报行世的背景。这段交代并非故作议论的闲笔,不但是《人才》报的成因,也是我与《人才》报的因缘所在。 在《人才》报的灵魂里,贯穿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精神,所以能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崭新人才标准之前十年,就预言了人才能力时代的来临。它站在人才工作认识与实践高度上,因此,后来俨然成为人才思想与观念交流的桥梁,全国人事系统瞩目,从部长、厅长到基屋人事局长无不赞赏,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国家人事部张学忠部长多次询问起这份报纸的情况,直到调任四川省委书记依然是它的读者。时任江苏省人事厅长的孙长贵,把每期《谈人说事》专栏的言论文裁为剪报,夹到台板下,依次更新。 创刊前,蒋局长已经领导吴江人事工作,开创全省以至全国人事系统多个理论和实践上的“第一”,具备了首创《人才》报的条件和空间。当她把具体操办的任务,像一道实际工作的试卷交给我这个新人时,这种胆识和信任,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是终生的感动。我虽然是闯五关过来的考试优胜者,但用当时学历加职称的成才条件衡量(至今仍是主流意识),我算不得人才。 由一个不是人才的人,来做《人才》报的事,难免有点怪异甚至是讽刺的味道。 我久居乡野,自创自编过诗集,具有文学与新闻各种文体写作及数万册书籍阅读的经验,似乎便是为创办《人才》报所作的文化准备,我想若以读书而论,这点积累,或许抵得上一个本科生读过的几十本书厚度吧。然而,领导对一件单位公众作品的要求和期望,是否能担当得起,连我自己都有疑问。尤其遇到不可避免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及工作方法磕碰时,她的天平所能允许和支持的刻度是多少,将直接决定这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蒋局长为这张报纸破例成立了一个与其他科室并行、且拥有一些特权的内设机构--《人才》报编辑室。我长期是它的专职或兼职负责人。后来《人才》报能持续十年之久,不仅创下一个小报创办史上罕有的时间记录,而且在中国创造了一份珍贵的人才工作文化,这是一个组织保证。 世上报纸形形色色,但说到底只有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好看的才可能有用,不好看的即便有用,也可能无效。好看同时又有用的报纸,就要想他人所未曾想,言他人所未曾言。人人能做到的不做,人人会说的不说。就叫独特。创刊之初形成的“写人才、人才写”的定位,十分有效地避免落入“工作简报”的套路,超越地域和圈子,把目光投向里里外外来来往往的人才身上,成为一以贯之的编撰方针。 查阅钱国樑上将信札,他给创刊号的贺词,落款日期是1992年12月1日。说明我报到人事局一个多月后,已经完成约请他题辞的工作。时任解放军某集团军军长的钱将军,是从在国外军事考察回来的当晚,为《人才》报写那封热情洋溢、如同文论的贺词的,创刊号刊登全文及部分手迹。我同时请他的小学老师、我唤作公公的钱万祥先生,写了一篇人物散记,编排在专门开设的《名人画廊》栏目。又邀在非洲工作的一位朋友,撰写吴江人在坦桑尼亚工作与生活的文章,辟为《海外来鸿》。这期创刊号奠定了之后的全部基调,在品位、风格以至方法上,树立了一个版本。更重要的在于,创刊号已经在吴江与国内国外、家乡与吴江籍英才之间架起了桥,形成了它此后最为显著的特色和最为独特的作用。 朱通华先生誉之“吴江人心心相通之桥”,丁浩先生说成“乡情之桥”,杨嘉墀院士称为“把我们与家乡联系在一起”。这是后话了。 当时,吴江还没有市报,来自家乡和来自外面吴江人的信息,就在《人才》报上交汇。钱将军是第一个给《人才》报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吴江籍高级领导,此后,在他担任济南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期间,仍始终给予热情的关怀,不但多次在家乡和外地会见、接待蒋主编和我,经常通过电话、书信进行交流,更不时惠赐诗文、题词。1995年,我从济南拜访他回来后,完成了《钱国樑:望断硝烟》长文,把他神秘的军旅生涯和事迹,全面介绍给家乡人民。后来,他还信任地把自己的一部诗稿,交由我编辑、书序。 费孝通先生在家乡的活动及其学术思想,给《人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