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矿巷道层状顶板的安全控制理论 技术背景 冒顶现象及原因 离层控制理论 支护基本原理 首先研究煤层顶板赋存特征及与技术难点 顶板4~6m范围内通常没有坚硬岩层,这一依赖坚硬岩层的顶板控制思想受到限制; 通常巷道只能采用棚式支护形式,但高密度重型金属支架的强度根本不能满足Ⅳ、Ⅴ类巷道强烈的矿压显现; 国内外一致认为,随采深加大煤矿地下开采只有发展锚杆类支护。 如何在没有坚硬岩层的厚层松软顶板条件下应用锚杆支护技术,保证顶板的稳定性,实现顶板的安全控制是Ⅳ、Ⅴ类顶板支护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所在。 复杂条件煤巷使用锚杆支护存在的现象 锚杆使用密度很大,但支护效果很不理想 变形量大:1000~2000mm以上 采动状态下变形失控 不能有效控制顶板离层,恶性冒顶事故时有发生 冒顶率:万分之三~五 事故率:五万~十万分之一 金属支架类被动支护使用抬头 1.冒顶原因分析 1)松散变形的持续发展 大部分软弱煤层巷道在锚杆支护起作用前,都有100~200 mm的围岩变形量. 2)锚杆支护的承载状态不好,工作载荷很低 锚杆实际工作载荷可分三种情况: 安装时没有初锚力,工作载荷始终为零; 安装时初锚力很小,低于15 kN,工作载荷增长缓慢,稳定段载荷值较低; 安装时提供超过20kN的预紧力,工作载荷增长快,稳定段载荷值高。 1.冒顶原因分析 3)大变形后锚固力衰减,锚固失效 端锚时在围岩变形量达到100 mm时即开始失效,全长锚固时锚杆的可靠性虽大大提高,但围岩变形达到200~300 mm时锚固力也开始降低,达到500 mm时即完全丧失。 4) 四周的不协调变形,结构性失稳 1)通过综合研究发现此类顶板岩体具有两种垮冒型式 松脱型垮冒:垮冒范围一般在0.5~1.5m内,负荷15~25 kN/m2 。 挤压型垮冒: 在水平应力和自重应力双重作用下,薄层状岩体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弱面离层,变形持续发展,渐次向上垮冒。 顶板的稳定性取决于锚固区内外的离层状况 锚固区内离层:松脱型垮冒得不到控制,锚固区产生裂隙,锚固强度衰减,进而导致锚固区整体稳定性的削弱或破坏; 附件强度低、整体性差 预拉力偏小 锚固区外离层:锚固区的完整性较好,但整体变形过大,不能阻止外层岩体的渐进破坏,导致外层弱面离层。锚固区外离层的持续发展将导致锚固区整体垮冒。 锚固层的厚度偏小 预拉力偏小 锚杆的支护效能取决于实际工作状态 锚杆载荷实测曲线 1.首先对顶板赋存结构开展精密探测 四、顶板安全控制基本原理 1)控制围岩弱化区的发展,消除松散变形 提供的高张拉力不仅完全克服了松动岩体的自重,并将该部岩体和更上部挤压在一起,阻止了围岩的进一步松动,消除岩体松散变形。 2)改善锚杆受力状况,提高锚杆的支护能效 式中:s为巷道变形量,单位,mm;F(s)为锚杆的工作载荷,单位,kN.假设,F0为设计工作载荷,S0为巷道允许变形量,则设计支护效能W0= F0* S0. 一种支护是否起作用,其状态是否合理则可以采用能效系数(C)描述,C=W/ W0,高预拉力支护C值可达到0.7-0.9,初锚力较低的普通锚杆支护C值仅为0.2-0.3. 顶板安全控制基本原理 3) 消弱水平应力对顶板的破坏作用 在富含软弱夹层的薄层状顶板中,由于弱面和夹层强度很低,自重应力就可导致破坏,表现为随掘随冒,高地应力区的强水平应力必然作用于更大范围内顶板岩层,产生剪切破坏,诱发顶板离层。 加锚裂隙岩体的研究表明,锚杆的强度和对裂隙面产生的径向作用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裂隙弱面的强度,增加锚杆布置密度、提高锚固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锚固体的E、C、值,提高锚固体的强度和残余强度,从而在根本上改善裂隙岩体的承载性能,促使巷道顶板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 顶板安全控制基本原理 4) 形成预应力承载结构 高强预应力支护改善顶板的应力状态,消除顶板中部的拉应力区,同时减弱两个顶角的剪切应力集中程度。通过强化顶板弱面,消除拉伸破坏,控制围岩弱化区的发展,使锚固区载荷趋于均匀并实现连续传递,从而形成预应力承载结构。当关键层距离巷道顶板较近时可以按关键岩梁结构模型分析,当关键层距离巷道顶板较远时可按顶板松散煤岩体的强化承载拱结构模型分析。 提高支护效能,及时主动有效加固顶板,消除松脱型冒顶 增大锚固范围,消弱层状顶板沿弱面的渐次离层和垮冒 建立“楔形”的强化承载结构,防止锚固区外离层和挤压型冒顶 * * 与其它岩土工程相比,煤矿顶板控制及巷道支护更困难 围岩赋存不均质:巷道必须布置在煤层中,两帮为煤体,顶底板为软弱的层状岩体; 围岩条件变化频繁:同一煤层不同块段、同一块段不同位置顶板赋存条件往往都有区别;地质构造出现频度大,尚难以高精度预测; 围岩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