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田土壤风蚀及其防控措施
摘要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风蚀问题十分严重,不仅使土地资源退化,影响当地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经济作物的收成。因此,加强北方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土壤风蚀发生的机制,针对风蚀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借助风洞试验、数学模型模拟、遥感和GIS等科学技术,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如实行保护性耕作,建设农田防护林,实行覆盖、留茬措施等,进行土壤风蚀的防治。
关键词 农田土壤风蚀 机制 影响因子 防控措施
土壤风蚀是在风力的作用下使表层土壤中细小颗粒和营养物质吹蚀、搬运与沉积过程。土壤风蚀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包括地理、气候和土壤性状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的直接生态后果是表土层大量富含营养元素的细微颗粒损失,致使农田表土层粗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生产力衰退。
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一般需要四、五十年,有的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此外,在土壤风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悬浮于大气中,是造成所在地区乃至周围地区沙尘天气出现的重要尘源。因此,研究农田土壤风蚀机理和成因,探讨防止风蚀对策,对提高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风蚀研究是伴随着风沙现象有关研究领域(风沙物理、风沙地貌、风沙沉积物等)与土壤侵蚀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自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遭遇灾害性的“黑风暴”侵袭后,土壤风蚀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致系统地研究风蚀应运而生,并且风蚀研究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环境保护、农业、林业以及气象等诸多方面科学工作者重点研究的现代自然过程之一。
Bagnold(1941)通过野外调查和风洞实验,确定了引起沙粒移动的力学机制,标志着土壤风蚀科学研究的开始。切皮(Chepil)及其合作者对农田问题进行了长达25年的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了风蚀动力机制。在同一时期还有许多研究者,利用风洞或进行区域试验,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风蚀方程(WEQ),这标志着系统的土壤风蚀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4]。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今农田土壤风蚀研究不断完善。七十年代初期袭击非洲撒哈拉地区及部分亚洲地区的持续干旱,激发了人们对全球沙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使风蚀在沙漠化动力机制方面得以充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又致力于发展综合性的、基于物理过程的风蚀模型。由此可见,国际上土壤风蚀已经经历了定性描述、动力学实验分析和定量模型阶段,在土壤风蚀机理及其防治机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对土壤风蚀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对风蚀、风沙活动的自然条件、风蚀地形发育以及风沙运动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但是,我国对风蚀缺乏系统的研究,传统的风蚀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农业科学和林业科学研究中有关土壤夹带起沙以及林草阻滞降尘过程。有关风蚀的论述散见于沙漠学(以朱震达和吴正为代表)、水土保持(以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为代表)、和林学(以北京林业大学及内蒙古林学院为代表)研究中[1-3]。
总的来说,我国的土壤风蚀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研究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与我国风蚀问题的广泛存在不相适应,而且和国际上综合治理沙尘暴的经验相比,过去治理思路和手段不够全面。最重要的一点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尘源大部分是来自农田,而过去错误地认识其根源是沙漠。所以说,我国的土壤风蚀与国外研究相比,对土壤风蚀缺乏系统性、理论性、模型化的研究,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农田土壤风蚀机理和合理防治措施的认识,需要不断提高土壤风蚀机理研究水平,造福于国家、社会与人民。
2 农田土壤风蚀发生机理及影响因子
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分气候,主要分布在16个省、市、自治区。其地貌的总体特征是以高原型地貌为基础,地形起伏较大,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风蚀沙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年降雨量为200-550mm,旱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这些地区的土地虽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上。
2.1风蚀发生机理 风蚀的发生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条件是指具有足够风力的作用,内在条件是土壤自身抗风蚀能力不足以抵抗风力对土壤产生的剥离和推移作用。
风蚀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沙粒起动,沙粒输送和沙粒沉积。当风吹过没有保护的裸露、松散、干燥的地表时,只有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才能诱导地表土壤可蚀性沙粒随风移动,从而发生风蚀现象。引起土壤颗粒在风流中的临界风速大小取决于地表及土壤的实际状况[5-6]。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土壤可蚀性颗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地表起动后,以三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