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土坝防渗加固处理问题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型土坝防渗加固处理问题探讨.doc

小型土坝防渗加固处理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V641+TV6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1)08-0031-02 在小型水库、山塘的挡水建筑物中,土坝占绝大多数。由于我国多数小型水库、山塘建成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功能单一,建设质量普遍欠佳,又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病害隐患较为常见。小型土坝除险加固工作具有量多面广、投资分散等特点,又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较大,当予以充分重视。 渗漏(包括坝体、坝基渗漏,涵管破裂渗漏,管涌等)是小型土坝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据浙江省农水总站2008 年的调查统计,50%以上的山塘均存在明显的渗漏现象;在浙江省近40 年来发生的1 万~10 万m3 山塘事故中,渗漏导致的事故占47%,因而成为除险加固的关键环节。 一、小型土坝的渗漏原因 1.建设质量欠佳 调查表明,由于多数小型土坝建成时间较早,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及技术指导,缺乏施工机械,在坝基处理、坝体填筑乃至筑坝原材料等方面,多未有明确的质量指标要求,构成土坝渗漏的初始诱因。 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勘探设计,坝体防渗结构不明确、坝基未进行防渗处理的现象较为普遍。相当部分小型土坝没有明确的防渗体,缺乏有效的排水反滤设施,“前堵”“后排”均不完善,加之坝体单薄,渗漏在所难免。 2.输水设施隐患多 坝下埋管是小型土坝普遍采用的一种输水形式。一方面,相当多的土坝埋管本身质量较差,如浙江省1 万~10万山塘调查中就发现石砌涵管(涵洞)、炼瓦管、陶土管、篾笼管、木涵管等,占涵管总数的40%以上(见图1),上述涵管强度较低,易发生破裂,导致漏水、坝体沉陷并最终酿成事故;另一方面,涵管与坝体接触不佳或管身置于软土上,导致管周渗水,也是造成小型土坝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 浙江省1 万~10 万m3 山塘输水涵管按材料分类(2008 年) 3.白蚁危害导致渗漏 白蚁滋生,蚁道贯穿大坝上下游,在库内水位上升期易发生集中渗漏。 4.运行期管理薄弱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相当多的小型土坝迎背水坡杂树、杂草丛生的现象普遍。有的在下游坝脚设猪圈、开水塘,有的在坝上种庄稼、建坟墓,成为山塘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 二、小型土坝渗漏的常见形式 1.背水坡散渗 当坝体渗水量超过允许范围或渗流逸出点太高时,就会导致散渗现象。散渗将导致坝坡湿润或沼泽化,如有的小型土坝散渗水一直流至坝后公路上,渗水总量相当大。过高的浸润面增加了滑坡的可能性。 2.背水坡集中渗漏 由于洞穴、涵管破裂等现象的存在,水库蓄水后,水流通过渗漏通道在坝体下游出现成股水流,称为集中渗漏。 3.坝体坝基接触部位渗漏 小型土坝由于施工期清基不彻底,常在坝体坝基间存在薄弱带,容易成为渗漏的捷径,从而发生接触冲刷甚至垮坝失事。 4.坝后地面及坝基渗漏 在运行期,一些小型土坝坝后地面及坝基会出现泡泉、土层隆起、膨胀等渗漏现象,主要是因多数小型土坝未经专门的坝基防渗处理。 三、防渗加固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1.防渗体形式的选择 小型土坝主要采用垂直防渗体系。防渗体形式主要有黏土斜墙防渗、土工膜防渗、冲抓套井回填、充填或劈裂灌浆等。防渗体主要设置在上游坝面或坝轴线位置。在已知原坝体防渗形式的情况下,建议加固采用的防渗体形式与原防渗体相同或类似,即如原防渗体在上游坝面,则新防渗体可考虑采用黏土斜墙、土工膜等;如原防渗体在中间,则新防渗体可考虑采用套井回填、坝体灌浆等;如原土坝为均质土坝,则新防渗体可灵活布置。 背水面的排水设施,主要有贴坡排水和棱体排水两种类型。考虑到小型土坝通常地处山区地段,坝体坝基勘探不便,缺乏渗流计算的基础数据,浸润线难以求得,推荐采用贴坡排水,并尽量增加贴坡高度(通常要求达到坝体高度的1/2)。如某坝虽采用黏土斜墙防渗,下游坝脚采用棱体排水,运行一年后仍发现背水坡近1/2 坝高处有明显渗水溢出,渗漏处理效果较差,见图2。 ? 图2 某小型土坝渗漏情况 2.输水设施形式的选择 小型土坝主要采用隧洞输水、涵管输水和虹吸管输水三种形式。受地形条件和造价限制,隧洞采用较少。从安全方面考虑,显然虹吸管方案较优,但虹吸管输水在使用中容易漏水漏气,输水效果难以保证,且要求附近有电源接入,管理困难。目前主要的输水方式仍以坝下涵管为主。 坝下埋管应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钢管,且埋设于基岩之上。不少山塘坝基采用管下打设木桩、固化土等,但效果尚未得到验证。推荐在坝肩岩体中开挖埋设新涵管,避免涵管不均匀沉降或管周渗水。 3.原放水设施的封堵 多数小型土坝原放水设施采用涵管,若非原挖原填,则必须对原涵管进行封堵处理。目前封堵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套井封堵处理 利用冲抓钻在坝顶部位沿涵管轴线部位造孔,当到达坝下涵管位置时,用机械击碎涵管,人工下井清渣;对于原涵管挖除部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