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中国园林艺术与景点营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中国园林艺术与景点营造.doc

谈中国园林艺术与景点营造 ?摘要: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它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控制场地、追求文化意境、获取经济收益,但是在这种现象背后掩盖着有关形式美与思维认识问题的误解和盲点。就相关话题提出多角度的讨论、设问和反思。 ?   关键词:风景园林;批评;讨论;景点;语言对象;当代园林 ?   1 、引言 ?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   2、 中国园林的形成 ?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   3、中国园林景观艺术 ?   园林景观艺术水平的好与坏不但取决于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也与人们对园林景观艺术的认知程度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何谓园林景观艺术呢? ?   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一门内容覆盖相当广泛,最具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创造与保存人类生存的环境与扩展乡村自然景观的美。是在从事建筑物,道路以及公共设备之外,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作的环境景观与乡野自然景观的空间设计。 ?   英国规划师戈登·卡伦(GordonCullon)在《城市景观》一书中认为:“景观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则是景观,也就是说视觉事物之间构成的空间关系是一种艺术。人本能地追求和谐、秩序与美,景观的构成本应该是一个有秩序且美的世界。 ?   景观艺术设计既是一种科学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把握人类视觉的经验和对视觉事件进行艺术处理的行为,从而为人类创造美的景观,使之生存于高品质的家园。景观艺术设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具能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所以说,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园林景观艺术水平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它对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4、不良的后果 ?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 ?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 1 / 1 1 / 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