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换填垫层法在浅层地基处理中的应用.doc
谈换填垫层法在浅层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在浅基础处理方面,人们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地基处理的成功经验。目前较为常用的浅地基处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如挤密法、换填垫层法、灌浆法、强夯法或采用短桩处理等。其中换填垫层法以其原料丰富、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低、质量易控制等突出优势在浅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换填垫层法在浅基础处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
1.换填垫层法的适用范围
换填垫层法主要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沉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及暗河、暗塘等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
2.换填垫层法的作用
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2.1 提高地基承载力
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与基础下卧层的抗剪强度有关,以抗剪强度较高的材料置换较软弱的土层,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另外,置换后的垫层密实度大、强度高、可将建筑物基底压力扩散传递到其下卧的软弱土层,使其下卧层中所受应力减小到该软弱地基土容许承载力范围,从而满足强度要求,避免地基破坏。
2.2 减少沉降量
地基浅层部分的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以密实砂或其它填筑材料代替上部软弱土层,可以减少这部分的沉降量。另外,由于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使作用在下卧层土上的压力较少,这样也会相应减少下卧层土的沉降量。
2.3 加速软弱层排水固结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等垫层材料透水性大,软弱土层受压后,垫层可用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垫层下软弱土的固结和强度提高,避免地基土塑性破坏。
2.4 防止冻胀
因为垫层材料孔隙大,不易产生毛细管现象。因此,可防止寒冷地区中结冰所造成的冻胀。
3.换填垫层法的分类
换填垫层法根据选用材料不同可分为灰土垫层、素土垫层、砂或砂石垫层、碎石屑垫层及矿渣垫层等。
3.1灰土垫层
灰土垫层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土层挖去,用按一定体积配合比的灰土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一般适用于处理1~4m厚的软弱土层。其原材料为生石灰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复合材料,由于原料的比例及选用材料不同,其承载力的取值不一,其施工受地下水位及天气影响较大。灰土垫层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及雨水较少的地区。
3.2素土垫层
素土垫层是先挖去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的软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分层夯实而成。素土垫层常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和杂填土地基。素土垫层的土料一般为粘性土,施工时要求基坑无水,干燥最好。进行夯(压)实施工时,应使素土的含水量接近于最优含水量,最优含水量一般通过室内击实试验确定,也可以采用Wop±2%作为施工控制含水量(Wop为土的最优含水量)。
3.3砂和砂石垫层
砂和砂石垫层是先挖去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层,然后将良好级配的砂或砂石分层夯实回填而成。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及暗河、暗塘。由于砂及砂石有透水性,因此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砂和砂石垫层一方面因砂和砂石材料透水性大,软弱土层受压后,垫层可作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垫层下软弱土层的固结和提高其强度,避免地基上塑性破坏;另一方面,因其材料孔隙大,不易产生毛细管现象,因此可以防止寒冷地区中结冰所造成的冻胀。砂垫层厚度控制在1m~2m左右为宜。
3.4碎石石屑垫层
一般将软弱土层挖到需要深度,若垫层下卧层仍为淤泥或淤泥质土时,且地下水位较高时,则将地下水抽干,全部用毛石混凝土先浇筑20cm厚,然后用1∶1(体积比)碎石石屑分层铺设和压实。碎石石屑垫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变形模量大,稳定性好,而且垫层本身远可以起到排水层作用,并加速下部软弱土层的固结。碎石石屑垫层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区。
3.5矿渣垫层
矿渣垫层具有碎石垫层相同的优点,设计与施工均同碎石石屑垫层,且矿渣的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变废为宝的一项长期政策。矿渣虽为很好的换填材料,但使用前须经过结构稳定性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换填垫层法中砂、石料源最为丰富。工程实践中最为常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 1
1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