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量测技术在浅埋富水特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doc
量测技术在浅埋富水特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
摘要:详细介绍京九线岐岭隧道进口浅埋富水特殊软弱围岩地段监控量测的内容和结果,并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关键词:铁路隧道 量测 软弱围岩 施工
1 工程概述
京九线岐岭隧道位于赣州市西南约43 km处。隧道穿越的岐岭山脉为东西走向,系章江与桃江的分水岭。隧道里程DK369+987~DK372+523,全长2536 m。进、出口线路标高分别为175,187 m。
隧道进口DK369+987~DK370+260段,围岩为极严重风化花岗岩,孔隙率小,构造裂隙水发育,属Ⅰ类围岩,是施工最困难的地段,必须采取对水的处理和围岩加固的措施,否则隧道开挖后难以成形。
该段履盖层厚度2~63 m,双线铁路隧道断面,开挖跨度13.64 m,高11.4 m。其中DK369+987~DK370+020共33 m为明洞。从DK370+020起采用双层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是监控量测的重点。
隧道施工作业程序:
(1)侧导洞
双层侧导洞宽4.2 m,高7.53 m,每层自上而下各分2部开挖,支护紧跟工作面,按上层断面和全断面先后2次封闭成环,循环段长度均为8 m。初期支护为格栅支撑和喷锚,上、下层断面底部分别设临时水平支撑(临时仰拱)。
在侧导洞初期支护封闭成环的条件下,先进行隧道左右2部分的钢筋混凝土仰拱作业,仰拱一次灌注完成。然后衬砌边墙,墙厚设计约1.2 m,先按90 cm厚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其余30 cm厚的混凝土作为内衬,留待最后全断面一次完成。仰拱、边墙作业循环段长度为6 m。
(2)上弧导
上弧导与侧导洞工作面间距为20~25 m。大管棚超前支护,管棚长度18 m,掘进12 m,前后管棚搭接6 m。
环形开挖,格栅、喷锚初期支护紧跟,拱脚部位与侧导初期支护相接。然后挖拱部核心土,两侧拱脚间设临时水平撑,必要时灌注混凝土,作为临时仰拱。至此,上弧导初期支护封闭成环。
拱部衬砌厚度,拱顶90 cm,拱脚120 cm,与边墙衬砌施工一样,先进行90 cm厚钢筋混凝土拱衬砌,留30 cm待全断面一次完成。
(3)中槽与仰拱
钢筋混凝土边墙和拱圈完成后,中槽按上、下2部成台阶状向前掘进,台阶上横向开槽,设临时水平撑,两端分别支顶在左右侧导洞的内格栅上,下半断面落底后立即设水平撑,使隧道全断面临时封闭成环,然后施工仰拱中段,与两边仰拱段连接。
(4)全断面混凝土内衬
在钢筋混凝土仰拱、边墙、拱圈连成整体后,拆除中槽水平撑,破除侧导洞的格栅和喷锚支护。最后全断面一次灌注30 cm厚的混凝土。
2 监控量测实施
?? 2.1 量测目的
(1)掌握围岩位移和支护变形的动态,指导合理安排工序,及时修改支护参数。遇到危及施工安全的严重情况时,为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和施工决策提供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
(2)了解本工程浅埋段围岩压力的基本特征,以及初期支护的作用效果。
(3)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设计、施工资料。
??? 2.2 量测项目及仪器
(1)洞内围岩、支护和地表状况观察。
(2)侧导洞、上弧导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拱顶位移计,精密水准仪和标准钢尺,读数精度1.0 mm。
(3)侧导洞、上弧导净空水平收敛量测,收敛计读数精度0.01 mm。
(4)上弧导围岩垂直压力量测,采用JXY5型压轴双膜钢弦式土压力传感器,最大量测值为0.4~10 MPa;采用SS2型数字式钢弦频率接收仪接收信号,读数精度±1 Hz。
??? 2.3 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1)量测断面设置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里程设置范围:
左侧导,DK370+020~DK370+185;右弧导,DK370+022~DK370+185;上弧导,DK370+030~DK370+278。
断面间距均为5 m左右。
上弧导围岩垂直压力量测断面里程:DK370+077.6。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里程:DK370+051。
(2)测点布置
如图1所示,侧导洞拱顶下沉测点位置在断面尖顶部附近。水平收敛测点设于断面3/4高度附近,左右测点间距2.5~3.0 m。
图1 量测测点布置
上弧导拱顶下沉测点设于拱顶,水平收敛测点设于离上弧导底面1 m处,左右测点间距8.0~9.5 m。
5个压力盒沿隧道拱部开挖轮廓均匀布置。
(3)量测频率,每d 1次。
3 量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3.1 初期支护位移变形量测
1 / 1
1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