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区正素巷遗址考古调查与收获探究.pdfVIP

常州市区正素巷遗址考古调查与收获探究.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州市区正素巷遗址考古调查与收获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摘要:正素巷位于常州市区文化宫附近,是连接青果巷与前后北岸历史街区的 一条古老街巷。2014 年 8 月,考古人员在巷内的施工工地发现大量古代遗物, 现将其整理,简报如下。 关键词:正素巷 六朝 隋唐 青果巷 常州古城 正素巷位于常州市区东侧,北接延陵路,南至青果巷,东西两侧由周线巷分 别连接晋陵路与和平路(图一)。 这一区域历史遗存丰富,遗址东南 100 米处 曾发现南朝至清代的遗物,推测可能存在宋明时期的手工作坊遗址[1]。西侧小营 前曾出土一批明代铜铳铜炮[2]。 2014 年 7 月,在正素巷南端新修道路施工工地,曾采集到一批六朝至宋代 器物残片。2014 年 8 月,为配合轨道交通 1 号线地下线网改造,施工人员在正 素巷内开挖了三个深井,在翻出的泥土里包含大量陶瓷碎片。考古人员现场采集 到汉代、六朝、隋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遗物,并绘制了地层剖面图。2014 年 11 月,为了铺设管道,施工方在正素巷内开挖了一条长 150 米,宽 2 米,深 0.6 米的深沟,在沟内发现有建筑基址(彩图 2)、石构件、青花瓷片等(图二)。 图一 正素巷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正素巷遗址采集遗物地点示意图 一.地层信息 在 8 月份的调查过程中,施工方在巷内开挖了南北向的三个深井,中部和 南部的两个设置了围挡,并架设有施工机械,北侧靠近常州购物中心处的一个地 层堆积比较清晰。这一深井南北长 5 米,东西宽 3 米左右,深约 5 米,其中东 壁比较平整,考古人员进行简单刮面后绘制了地层剖面图,并结合另外两个深井 的情况统一了地层(图三)。 第①层:现代层,厚 0.2-0.3 米,为道路硬化面,包含有碎石、水泥以及柏 油路面、现代垃圾等。 第②层:明清文化层,厚 0.3 米,深 0.2-0.3 米,灰褐色。包含明清时期青 花瓷片、青砖以及瓦砾,中间探井中此层含有大量螺蛳壳。 第③层:宋代文化层,厚 0.4-0.6 米,深 0.5-0.6 米,青灰色。包含有宋代 青瓷碗、罐、韩瓶残片。 第④层:六朝至隋唐时期文化层,厚 1.2-2.4 米,深 0.9-1.2 米,黑色淤泥 层。夹杂有大量不同类型遗物,以青瓷器为主,其次为陶器,还有牛骨、木片、 铜钗以及炭化果实等。结合周边情况,推测此层为一条古河道遗迹。 第⑤层:生土层,深 2-3.5 米,黄褐色,含水量大,无包含物。仅在部分地 区可见,以下情况不明。 图三 地层堆积剖面图 二.采集遗物 由于没有正式发掘,不同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数量有限。但采集的遗物基本都 出自第④层,即黑色淤泥层中。经过整理,对比往年发掘资料,可以分为汉代、 六朝至隋唐和宋代以后三个时期,现根据标本介绍如下: (一) 汉代 这一阶段的遗物都出自黑色淤泥层中,均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 有夹砂褐陶和硬陶。器形有陶罐、陶盆、鼎足、钱纹砖和绳纹板瓦等。 陶罐有两件,均已残破。一件为器腹,另一件为器底。 绳纹陶罐 1 件。采:2,为器腹部分,略呈弧形,外侧饰满绳纹。残长 12, 高 9,厚 0.9 厘米。 硬陶罐 1 件。采:3,为器底部分,弧腹内收,平底,素面。底径约 16, 残高 6 厘米,厚 0.5-1 厘米(图四,4)。 灰陶盆 1 件。采:6,仅存器底。斜直腹,大平底,素面。底径 20,残高 4 厘米(图四,3)。 鼎足 1 件。采:4,夹砂褐陶。乳丁状矮足,截面呈圆形。截面直径 2, 残高 5 厘米(图四,2)。 钱纹砖 1 件。采:7,残。正面为钱纹和放射状纹饰,其余素面。残长 12, 宽 10,厚 3.5 厘米(图四,5)。 板瓦 1 件。采:8,仅存一小块。一面饰有绳纹和乳钉纹,另一面饰有凹 弦纹和绳纹。残长 8,宽 7,厚 1.2 厘米。 附加堆纹陶片 1 件。采:5,器形不可辨。正面饰有附加堆纹,为戳印泥 条形成。残长 10,宽 9,厚 0.6 厘米(图四,1)。 (二) 六朝至隋唐时期 这一阶段遗物均出自黑色淤泥层。按照材质可分为瓷器、木器、铜器和骨角 果核等。 1.瓷器 数量最多,按照釉色可分青釉瓷、青釉褐斑瓷、酱釉瓷、黄釉瓷和 窑变釉瓷。 (1).青瓷器,占绝大部分,器形有钵、盘、碗、盅、盏、罐等。 钵 标本 27 件,按照器内施釉情况分为内施满釉和内施半釉两类。 内施满釉者按照口沿状况可分 A、B 两型。 A 型 圆唇直口 采:11,残。圆唇直口,斜腹内收,平底内凹。胎体灰黄,釉色淡青,内 施满釉,外壁釉不及底,口沿部分有三道凸弦纹。口径 12.4,底径 6.4,高 4.5 厘米(图五,1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