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某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docVIP

某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doc

PAGE  PAGE 11 某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   摘要:指出了在勘查过程中,把某边坡划分6个坡段并分析其形态特征,重点分析已出现灾害坡段DE的灾害类型、特征及形成原因。运用剩余推力传递法(Push法)对个坡段进行稳定性分析,边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暴露时间久,加上雨水冲刷,边坡将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建议采用“锚杆(索)+格构梁+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或“截排水+挡土墙+绿化”治理措施,以期对类似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崩塌;走向;坡度;截排水;安全系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72-05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从化区某边坡近年来出现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属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为减灾、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拟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工作。   该边坡总长度约350 m,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最大坡高约47 m,系人工切坡形成。在修建坡脚的某粉体厂时曾在坡脚修筑了约3.0 m高的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并在山坡坡腰和坡顶处各设置了一道长约160 m、深约40 cm、宽约25 cm的截排水沟。但由于截排水沟仅是在原山坡上就地挖土修筑,没有采取抹面或浇筑混凝土等措施,坡腰处的截排水沟被坡面上集中下来的雨水严重冲毁,并没有起到截排水作用,相反起到了汇水作用,使坡面冲刷严重。同时,原坡面没有采取护面措施,而是处于裸露状态,在雨水、高温等交替作用下,坡面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该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自2006年以来曾经发生多处小型崩塌,崩塌总方量约100 m3。坡面植被不发育,雨水冲刷形成5处比较大的冲沟,水土流失严重,最大冲沟深度约5 m、长约4 m、宽约0.6 m。坡面时有崩塌发生、冲沟纵横分布,坡脚挡土墙顶部泥砂淤积严重。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质情况和已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将需要治理的边坡分为6段,分别编号AB、BC、CD、DE、EF、FG。现场调查发现,勘查区已发地质灾害仅崩塌一种类型,共5处,均发生在坡段DE。各坡段的具体情况如下:   坡段AB:位于北西端,走向N71°W,长约21 m,高1~3 m,坡度45~60°,为坡脚建房时切坡形成。坡面植被弱发育,有水土流失的迹象。坡脚距离建筑仅0.5~1.0 m,目前未见因边坡失稳造成建构筑物破坏现象。   坡段BC:走向N66°E,长约28.7 m,高约8 m,坡度75~88°,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裸露,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CD:呈“∨”形,走向分布为N43°W和N66°E,长约48.3 m,高约8~14 m,坡度55~65°,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裸露,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DE:为此次边坡治理的主体部分,总体走向N47°W,长约175 m,坡度40~60°,坡高15~45 m。坡面冲沟发育,坡体支离破碎,目前发育有5处较大规模的崩塌。虽尚未造成人员及建筑物损失,但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更大规模的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坡脚的厂房和建筑物;   坡段EF:走向接近正北方向,长约58.8 m,高约40 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65°,坡面植被弱发育,高24~32 m;下部坡段25~38°,高10~26 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坡段FG:总体走向N80°W,长约36.8 m,坡高1~16 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70°,坡面植被弱发育,高1~16 m;下部坡段15~30°,高0~5 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勘查边坡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主要有5处,其主要特征如下。   BT1位于坡段DE南东部,崩塌后形成一条平均深约0.4 m、宽约1.2 m、顺坡长约20 m的沟壑(图1)。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9.6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少。崩塌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峭且坡面土质较松散,利于雨水入渗,强降雨触发失稳。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2位于坡段DE中部,发育于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崩塌后形成一条倒“7”形的沟壑(图2)。平台上形成长约15 m、宽约0.5 m、深约1.0 m的裂缝,顺坡形成长约22 m、宽约0.6 m、平均深约1.2 m的沟壑。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32.0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表面植被不发育。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