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docVIP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摘要:作为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期望在更好的理解和品位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探寻出新的认知理据的同时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境,《天净沙·秋思》 A Research on Autum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oetics Abstract: As on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rinciple of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is regarded as a basic cognitive principle by which language organizes its concepts. The present research tentatively applies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and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Context to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f Autumn Thoughts, with the hope of seeking for new cognitive evidences fo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work as well as works of the same kind and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Cognitive Poetics. Key Words: Figure-Ground Theory, Cognitive Context, Autumn Thoughts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其主题、美学价值以及英文译文的比较研究(黄宪芳,2004;张大联,2010;夏旭姣,2010),只有个别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解读(刘洁,2014)。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一方面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更好的理解和品位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提供新的认知理据。 一,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诗学以分析哲学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的最新流派,是由Reuven Tsur首次在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1983)中提出的。Reuven Tsur认为认知诗学主要用于解决文本结构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理解(interpretation)、强调感知(feeling)和感知效果(perceived effect),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或技巧(Reuven Tsur,1983)。在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下,文学理论研究者开始运用认知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心智活动的关系。紧接着,以Stockwell为代表的认知诗学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通过图形—背景、脚本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对特定语境下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苏晓军,2009,P.8),这种分析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文学语境性。 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即当我们进入到一个环境当中看到或注意到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该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在1915年提出后,被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Talmy(2000)率先把图形-背景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既可以是空间中的关联实体,也可以是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关联事件,不像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往往是具体的实体。完形心理学家的“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gnanz)指出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匡芳涛(200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