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面对他的“背影”.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面对他的“背影”

4.面对他的“背影” ——谈朱自清散文兼评余光中的评论 朱自清最初以新诗创作步入文坛,随后转入散文创作而享有盛誉。后来,中学语文教材较多地选入他的散文,从而使他的名字以及《背影》、《荷塘月色》等几个名篇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过去,人们对朱自清的认识和研究,主要是源于王哲甫、郁达夫、叶圣陶、杨振声和王瑶等人对他的评价。大部分研究甚至就是对上述诸家基本观点的具体阐述。 早在1933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里,作者王哲甫就指出:朱自清早期散文“文笔细腻而精练”,“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是近代不可多见的美文。”接着郁达夫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这算是最早的文学史家的朱自清论。1948年朱自清病逝,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上撰文,进一步指出:“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1]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见朱金顺编:《朱自清研究资料》第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对于朱自清散文的风格,杨振声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2]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朱金顺编:《朱自清研究资料》第10页。 [2]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学史意义,王瑶的评论是:“朱先生早期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的。这些正是像鲁迅先生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 [3]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见朱金顺编:《朱自清研究资料》第28页。 [3]毛泽东则对朱自清的晚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彰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因此提出要写“朱自清颂”,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以上观点基本可以代表传统的朱自清论。进入1990年代以后,《名作欣赏》于1992年第2期首次开辟“名作求疵”专栏,推出的第一篇论文是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先生1970年代的一篇论文《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先生对郁达夫、杨振声、王瑶诸家评论均提出异议,对《背影》、《荷塘月色》一类散文“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也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已经不高大了,“事过境迁,他的历史意义已经重于艺术价值了。”对朱自清能否称为新文学的散文大师,也持否定评断。余文以《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等几篇人们公认的朱自清散文名作为例,指出了朱文的诸多瑕疵,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行文中“交待太清楚,分析太切实”,认为在论文里这是美德,在抒情美文里却是坏习惯,《荷塘月色》第三段即是典型的坏例子,文字、思想都平庸无趣,一无可取,“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二是比喻多用明喻而趋于浅显,且好用女性意象,“有的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三是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这种风格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不见得动人。四是伤感滥情,一方面是常爱滥发感叹,如《绿》,另一方面是失之伤感,如《背影》仅千把字的短文,便流泪四次,未免太多。五是文字浅白、累赘、欧化、甚至文白夹杂,如《背影》》开篇第一句就是败笔。 对于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余先生认为多用明喻,致使朱文“浅白”。我认为,一方面,修辞手法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另一方面,多用明喻正体现了朱文语言口语化的特点。至于大量“女性意象”的出现,的确体现了朱自清对女性的认识,或者说他的女性观。我们的确由此可以窥见朱自清的某种心态,说是对女性的“意恋”也未尝不可。若从心理学的意义说,就是“意淫”,不过,考虑到国情,这个“淫”字还是避开为好。其实,朱自清倒是坦率的,他在1925年创作的散文《女人》中写道:“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不过,朱自清是“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看到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或最为艺术的女人。因为“艺术的女人”就像优美的自然一样,是上帝创造的一种人类奇迹。因此,另一方面,朱文中“艺术的女人”的大量出现创造出的多是一些生动优美的意境,提供给读者的是美的欣赏对象。我觉得,余先生指出朱文比喻的这一特点,是独具慧眼,但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余文认为这样的女性意象“会引起庸俗的联想”,因而“实在不高明”。想不到,余先生竟也是道学家式的眼光。若谁见到文学作品里比喻中的女性意象就有庸俗的联想,那只能证明他自己心态的不健康。不过朱文中的比喻也确有太密、太甜、太腻的例子,如他描写“绿”:“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