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各家学说作业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作 业 班级:11级中医学免费定向 姓名:李钟 学号:111801018 黄元御扶阳抑阴学术思想探讨 (李钟 甘肃中医学院) 摘 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毕生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重视中气,崇尚脾土,可谓特色鲜明,匠心独运。因此从生理、病理与治法三方面对黄氏这一学术特色进行了详尽阐述,以彰黄氏之学。 关键词:黄元御;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岁。黄氏出身名门世家,“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1],故而弱冠之年,即博极群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1],才华横溢,抱负高远。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其三十岁时偶染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遂发奋学医,而专于歧黄之术,立志“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1]。自此“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2],“上溯岐黄,伏读《灵》、《素》,识其梗概,乃悟医源”,进而“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2],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由于黄氏三十岁时左目染疾,被庸医予苦寒重剂以泻下,复用熏蒸以取汗,致使目损失明,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且终生受害[3],因此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弊深恶痛绝。黄氏毕生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本文仅就其扶阳抑阴学术思想加以探析,以彰黄氏之学。 1 生理上: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1.1 阳气是生命产生的原始动力 黄氏认为,人体之阳气,如阳光之于花草树木,内含生生不息之机,是生命产生的原始动力,一旦阳气匮乏,则生育无由。其曰:“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3]。”以植物种子发芽比附人类胚胎发育,指出胚胎形成之先即有阳气资始,可见阳气之重要。这也体现在其所创崇阳补火培土代表方剂“黄芽汤”的命名上。考“黄芽”二字,源于《周易参同契》之“阴阳之始,玄含黄芽”,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黄芽”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黄氏以此名方,正是贵阳、重视中气之义。 1.2 阳气旺盛,则神安体健 黄氏对《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述体会至深。其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则化生阴精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六淫不能外侵,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百病不染。黄氏曰:“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如蚌,完玉如璞,而昧者不知,弃珠玉而蚌璞,是之谓倒置之民矣”[3]。 2 病理上:阳气虚衰,百病由生 2.1 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 黄氏认为,阳气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阳气若伤,阴霾弥漫,恙疴易起。其曰:“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3];“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4]。黄氏《四圣心源》中所载诸证,绝大多数是因阳衰所致。如“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窍俱闭也”,“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淤塞,湿郁为热,淫泆薰蒸,浊淤臭败,腐而为脓”。 2.2 阳微火衰之因必责之于脾 黄氏认为,阳微火衰之因必责之于脾。其曰:“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渐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1]。 2.3 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对于脾虚之由,黄氏认为多因土湿水寒所致。其论曰:“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1]。在解释土湿居多的原因时说:“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1]。同时,黄氏还进一步论述了土湿系水寒所致,其论曰:“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1]。又曰:“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1]。另又论曰:“外感阳明之中,燥湿相半,三阴全是湿寒;内伤杂病,水寒土湿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见也。”“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4]。由此可见,黄氏已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内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