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辽沈晚报工作总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度辽沈晚报工作总结

2011年辽沈晚报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辽沈晚报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辽沈晚报在全国省级都市报中,率先进行了整体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的辽沈晚报,也乘势华丽转身,在编采、广告和发行领域均完成了又一年的超越和冲刺。 一、编辑部工作 编辑部在开放、服务、互动、平台四方面狠下功夫,努力追求“独、高、全”,全力打造解释性报道,打造全互动、定制服务的全媒体平台,使辽沈晚报在2011年的编采质量明显提高。 1、以事件类策划、活动类策划为核心,推出了多篇影响全国的重点报道。文体中心去年10月7日把神奇教练米卢以及沈祥福、金志扬、杨晨等国家队教练、队员邀请到沈阳,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国家队出线10周年表演赛。活动策划期间,本报记者深入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走访,采写出一批有分量的独家新闻。该活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10多家电视台以及国内30多家媒体来沈阳采访,一度在国内形成新闻热点。 外埠新闻部记者独家发现了骨癌棋童刘阳的新闻,并从孩子身上挖掘出他“想和全国象棋大师拜师下棋”的愿望。策划请胡荣华、许银川、蒋川、赵鑫鑫这些象棋大师为其圆梦,引起了中国棋协、沈阳棋协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凤凰卫视、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 周末副刊中心由部主任带领中心骨干记者,奔赴辽西建昌东大杖子村,实地采访一周,推出了“建昌惊现战国大墓”精彩组合报道,全国多家媒体做了转载,其后,还在读周刊上做了9个版的“问古辽西”深度报道,还有画家宋雨桂《新富春山居图》国内首展,周末特刊中心完成了近40个版的广告推介与版面呈现,特别是八连版微缩图效果极好,在全国引起轰动。 2、新闻报道全力转型,重点打造解释性报道、故事性报道。 地方新闻中心时政部每周定期开展部门内部培训,学习借鉴解释性报道和参考消息体报道,使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养成“稿件精炼、信息丰富”的文风。解释性报道较为代表性的作品如《沈阳霸王蚊》《辽宁美凤蝶》《沈阳党代会报告出炉内幕》等。 民生服务部不断通过强化故事性来强化社区新闻的冲击力。《沈版杰克逊 我们陪你一起走》系列报道,记者三个月跟踪采访,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记者每天陪在他身边至少15个小时,用细腻、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写出直面死亡的高情感报道,记者手记真切动人,网友反应热烈,引起五大洲迈迷关注。 特稿部在日本大地震的外围报道中,深入解析了日本地震与云南地震的关系、日本地震造成地平线位移等解释性内容,增加了报纸可读性。 周末副刊中心在做“人类进入太空50周年”纪念专刊时,从加加林一事延伸到历史、文学、影视,再到海洋、梦境,完成了解释性报道一次很牛的转化。 3、打造多个平台,不断提升辽沈晚报社会影响力。 如周末副刊中心举办了辽沈晚报第六届年历宝宝大赛、第三届大型高考志愿填报会、辽沈晚报名师大讲堂、辽沈晚报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辽沈晚报健康大讲堂、辽沈晚报家长沙龙。 地方新闻中心推出了2011沈阳十大城变评选、我最喜欢的街路、公园评选,利用沈阳市展开最大规模窗口行业暗访之际,组织了最大规模媒体暗访团;与文化部门联合,推出全省十大文物评选;针对居民楼消防栓缺失的状况,推出随手拍消防栓活动;还有第二届责任人物评选、辽沈十大杰出母亲评选等。 全媒体中心策划部借iphone阅读器2月正式上线、ipad阅读器4月上线的东风,打造的“国学大讲堂”、梦想飞扬、理财辽宁行等活动都凝聚了人气,扩大了影响。 4、强化监督,从过去硬性监督转变为对语言、动作和意识的监督,拓展了监督领域。 监督报道是2011年的一个亮点,监督的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像《警服男撂狠话:不穿警服就削你》《打记者男子大喊:我是精神病》等。针对弃管小区在改造维修过程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地方新闻中心连续两期报道在沈阳市引起了强烈反响,时任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凯在沈阳市全市大会上逐段念本报报道,并要求坚决查处。随后全是开展了对弃管小区改造工程质量的全面检查,并通过本报聘请市民为监督员,参与检查监督。 此外,像食品扫黑系列,本报对黑毛蛋加工店、冒牌保健品、十二线、盛发蔬菜批发市场农药漏检、毒饭盒等题材进行深入报道,像超市调查系列,本报对华联超市青年大街店标价不符的事件进行调查,报道持续7期,最终华联超市承认错误并道歉。 5、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报道进一步生活化、贴近性明显增强。 基层是人心,写人要写到心里去。地方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推出了水果成长记等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形式新颖,读者反映很好。此外,像幸福老大特别版,采访了40余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刻画他们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见报效果好。春节期间,5路记者、包括摄影记者奔赴全国5个方向,体验在沈外地人回家以及在外地的沈阳人归乡的路途,真实贴近。 民生服务部记者现已走访125个社区。摄影部将镜头对准基层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