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电生理诊疗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哈尔滨2)
神经电生理诊疗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 前 言临床神经电生理构成①;临床神经电生理构成②;临床各学科对躯体性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误诊失治比例较高,精神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错综复杂,加剧了误判失治的几率,综合医院精神障碍联络会诊病人数已呈显著递增趋势。
神经和精神疾病诊治周期较长,诊治的思维模式仍受传统理念束缚,迫切需要建立快速的辅助诊断和立竿见影的治疗体系。
诱发电位和rTMS理论和技术的推广,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当今中国社会和中国临床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一节 诱发电位技术简介;(一)体感诱发电位(SEP);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测定;N20:体感皮层Ⅰ区(SⅠ)原发反应;
P22:运动皮层Ⅳ区(M Ⅳ )反应;
N30:辅助运动区(SMA)反应;(二)颈前庭诱发肌源电位(cVEMP);单侧和双侧105 dBn HL短声cVEMP比较(mean±SD)(Huang Tsung-Wei,2006);cVEMP和oVEMP神经通路;(三) 事件相关电位(ERP);2、 ERP产生的心理机制
(1)背景信号(低音)和新奇信号(高音) 与大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过程;①失匹配负波(MMN) ;?P300;?大脑感觉门控(SG)与SG电位P50;感觉门控的电生理表达(SG-P50);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SG-P50比较; 精神分裂症左、右半球P50脑磁图研究(Hirano,2010);3、抑郁、焦虑和记忆障碍症状与ERP的相关性;SG-P50与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第二节经颅磁刺激(TMS)与运动诱发电位(MEP);(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示意 ;(二)MEP左、右半球运动皮层兴奋(MCE)性检测;2、皮层静息期(CSP) 测定;3、半球内抑制(ICI)和半球内易化性(ICF) ;第三节诱发电位在精神神经疾病诊断的应用;患者MRI、MEP和SEP表现;(二)脊髓损伤与癔症;球海绵体反射(BCR)联合MEP检测;BCR未见异常,T1-T6椎脊髓运动传导时间延长MRI检查见T3椎陈旧压缩骨折,脊髓受压;第四节 左、右半球功能与精神疾病的TMS研究;脑偏侧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另一方面这种遗传上的突变又增加了人类对各类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张庆臣,1992)。
人类脑功能与结构偏侧性的变异可能与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发生有关,癫痫、精神分裂症和脑血管病患者的左利手比例较正常人高(李心天,1983;张庆臣,1992)。;TMS、fMRI、PET、EEG对精神障碍左右半球活性研究的初步认知(郑重,2014);基于基因的脑非对称性进化论;人体功能偏侧化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左、右耳分听试验(DLT)和视觉线段等分试验( LBT )对人类视-听注意偏向的研究;《黄帝内经》与人体功能偏侧化;(二)精神疾病的左右半球 MCE研究进展;抑郁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左、半球兴奋性TMS评估比较( Lefaucheur,2008);2、精神分裂症( Pascual-Leone A,2002) ;左、右侧皮层内抑制性减弱;右侧皮层内易化性增强。;第五节 rTMS治疗原理与应用; 不同频率rTMS对正常人MCE的影响——可塑效应(刘运洲,2010;2010)
;θ短阵快速TMS (theta-burst stimulation,TBS);连续TBS(cTBS)和间断TBS(iTBS)对MCE的影响;二、rTMS治疗抑郁症的模式与疗效研究;第六节 rTM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二、52例帕金森病上肢SEP研究(黄华品,2004);三、rTMS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SEP研究;患者MRI表现;药物治疗:已持续美多巴、金刚烷胺等治疗10月, rTMS治疗期间坚持同等剂量药物治疗。
rTMS治疗:45%最大输出强度burst模式(刺激频率5Hz,丛内频率30Hz),总脉冲数1300次,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18次。
治疗后PE:双下肢??张力增高,病理征、肌力无变化,仍然不能行走;双上肢肌力IV,Hoffman征不明显 ,手势增多。
治疗前后进行双侧上、下肢SEP检查。
;帕金森综合征rTMS治疗前、后上肢SEP比较;帕金森综合征rTMS治疗前、后下肢SEP比较;类似的研究;10米步行时间和UPDRS(运动)变化;四、rTMS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SEP研究;病案(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提供);患者及家属无肌张力障碍家族史,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头颅MRI未见阳性发现。
查体偶见右上肢不自主刻板运动,腕、肘部肌张力正常,但前臂旋后障碍,病理征阴性,腱反射正常,书写时右肩部需抬高,笔画不规整。;rTMS治疗;rTMS治疗前、后SEP表现;神经调控治疗TD的应用前景;第八节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应用;【病案1-眩晕】;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