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尤溪路书
PAGE
PAGE 26
尤溪路书
【郑氏大厝】俗称“孔时公大厝”位于西滨镇厚丰村,系清乾隆贡生郑孔时(字济正,1764—1856)于清乾隆末至嘉庆中期时所建,历时十余年。建筑风格豪华壮观,文化内涵富有特色,2000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为歇山顶石木结构,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正厝、横厝和左右壁舍所组成。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正厝高12.4米,三层,均用硕大口径杉木柱子构建。平面由一横厝、二壁舍、二厢房、三厅堂及九个过水亭连接,构成一个建筑整体。立面2个后堂,4个书斋、4个钱库、4个粮仓、18个厅(其中有2个为演武厅)、108个房间,还有数个工具房、地契库、卫生间等。活动场所文武分开、男女分开、主客分开、食住分开。外墙土石结构,长260米,高4米,厚约0.6米。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和3个小门。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为我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典型民居之一。
主要特点:
1、建筑风格迥异:首先,在我省古建筑中,三层以上建筑极为少见,梁柱木料巨大,最高处12.4米,口径仍有40厘米以上。其次,大量采用石构件。其中二进走廊安装的石板条,长约21米,宽0.55米,厚0.2米。在当时施工条件下,如何搬运,简直就是一个谜。走廊外墙装饰精雕细刻的石质竹节形栅栏。横厝的钱库、粮库的门框、窗框等均用厚石板构筑,极富地方特色。第三,地面全部用石板条和三合土铺设。各屋檐滴水处铺以石板条,防止滴水穿透地面。第四,整座建筑瓦屋面全部铺以养砖(即薄砖)铺垫一层,然后再盖上厚瓦片,起到了防鼠防漏的作用。虽经200多年来的风霜冰雹的袭击,至今仍滴水不漏。第五,全厝墙壁均用白灰粉刷,灰面薄如白纸,坚固异常。
2、雕刻绘画精美:
⑴石雕:三进大门的将军石雕刻,左为“鹤寿松龄”,右为“鹿(禄)竹(足)双庆”;正堂一对方形柱础石雕刻内容为牡丹、石榴图案。以上雕刻寓为“健康长寿、丰衣足食”之意。⑵木雕:该建筑不以木雕艺术见长,但仍不失为精品。正厅和二厅左右两侧的梁架上分别雕刻有古龙、蝙蝠、丹凤、花卉等图案。二进内厅左右窗花和边厢走廊的窗花内容,左为文书印信,右为令箭铠甲和狮子戏球、(暗)八仙献寿、麒麟送子以及文官武将、仕女稚童等内容。⑶壁画:该厝壁画颇具特色,其绘画技巧大多采用精工烟琢墨技法描绘,受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影响很大。线条流畅、准确,色彩稳重鲜艳。诗画结合,画联结合。主要内容:大门正门一幅对联“文章灿北斗,事业振乾坤”,门后侧两个钱纹圆窗框边绘制吉祥花卉图案。三厅对面围墙上书“坐对文人酒,家藏大史书”。第三厅外墙上的额画联,左侧绘有“引蚊救主”(关羽与赤兔马)画,联“读圣贤书”;右侧绘有“童子拜寿星”画,联“学忠孝事”。二埕内围墙左侧绘有“三顾茅芦”、“渭水垂钓”、“挂帅出征”等历史故事,右侧绘有“八仙姑献寿”等内容。在正堂两侧的挡溅墙上作画,这是我县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该厝挡溅墙上壁画内容主要为人物故事、丹凤、花卉以及山水园林建筑等。正厅神龛两侧选挂“状元迎街”、“郭子仪拜寿”画轴。⑷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该厝为郑孔时亲手所建,历时十余年才建成,便举家在此繁衍生息,故后人以名称厝。据记载,至今已在当地繁衍11代。其后裔中有2人中进士,12个文秀才,2个武秀才,其中郑亦泉蒙钦命福建省提督全省学政陈科试,以明经取进士。后于民国初由廪生选举为省议会议员,真可谓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原厝内有清同治年钦赐“盛世其兴”匾,清咸丰五年(1855)赠“五代同堂”匾、清道光十二年(1832)御赐“操冷冰霜”额等,可惜这些匾额“文革”时一并被毁。
【聚奎堡】又名聚奎堂、寺坂寨,位于中仙乡西华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几经修葺。咸丰三年(1853)始筑围墙为土堡。是当地陈姓乡绅为抵御土匪及外族入侵而修筑集军事防御、住宅生活为一体的古建筑。内部布局合理,井然有序,体现了当时主人及工匠门高度的智慧和艺术技巧,是清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范例,200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建筑为城堡式古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5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200多间,水井5个、藏物窖2个、射击孔60个、了望台3个、了望窗80个。集居住生活、抗敌防御为一体,是一座富有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主要特点:
1、自我防卫建筑形式的精品:该堡围墙厚实,最厚处约3米,墙基用较规整的毛石垒砌成高3米的“台基”,墙体用平整地基的山土夯实而成。墙体从高3米处由内往外缩成“L”形,作为二楼的走廊,并绕城堡一周。一是节约木料,有效利用地势;二是在二楼走动巡逻时不易发出声响;三是对外便于射击操作。二楼走廊墙体上设有了望孔、了望窗、射击孔和许多置放照明灯具的小壁龛等。门洞以长条石架构而成,大门用坚硬的木头包以铁皮开在墙体的中线,门洞上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