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心得体会 (7000字)
PAGE6 / NUMPAGES6
学习心得体会 (7000字)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南溪钟灵街小学郑肃
2014年3月15—16日有幸在成都教育宾馆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在两天的活动中,一共听了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的示范课,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徐长青、黄爱华、刘德武、等关于《立教为师自觉觉他》、《问题让学习发生》??的专题讲座。使自己在教学的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很多
观摩名师徐长青的示范课和讲座,徐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如:“‘嗞啦’锅来了,‘嗞啦’饼来了”,这句话徐老师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说了好多遍,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都感到很轻松,很自然。
课堂上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撕纸事件,让同学在不断的思考中说出了自己的不同想法,引出解决策略的定义: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当我们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时就是解决策略。以及优选法的条件:有多种方法供选。接着老师引出烙饼问题,通过对烙饼问题有声有色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优选法在数学中,生活中的存在。
徐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不华丽但绝对经典。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通常会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有的老师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但徐老师什么教具也没用,就是利用了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到如此得心应手,徐老师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整节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可能会忘记徐老师,但一辈子都会记得“锅来了”。
徐老师讲座里举的例子,谈到学生掌握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时,经常是出错很多。为了体现教学的实效,徐老师与听课教师情境演示,用握手的方式,呈现乘法的分配律的教学,20年后有两个学生来看老师,进门需要握手,老师与学生一一握手,老师问学生,老师握了几次手(2次),他握了几次手(1次),这不公平,你也应该握两次手,你们两个怎么不握手?学生自然会想到主人与客人的关系,客人之间是不用握手的,然后再演示一遍。让学生说说这与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有什么关系,学生说:“哦,原来老师就是那个C”。这就是类他性教学,把乘法的分配律想成主人与客
人的关系,那么学生在做题是自然会想到主人与客人的关系,做题时就去找哪个数是主人,哪些数是客人,徐老师又顺势演示3个、4个学生来看老师怎样握手;老师带着女儿迎接2个客人怎样握手,迎接3个客人怎样握手,其实就是归结于主人与客人要一一握手,主人之间不握手,客人之间不握手,这是初中才学习的内容,经过这一一握手变得形象了,学生都能掌握。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设计这样一个小情景剧,能有效地突破其难点,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这让我们从中学到情境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不少的思考。有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怨学生,而在老师智慧的思考、引导。
最后,就是徐老师的“简约教学”。徐老师认为课堂迫切要从繁冗走向凝冻,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走向——“简约教学”。简约不是简单,
简约教学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装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围绕学生困惑之处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细化、结构设计、媒体使用、方法指导等多方面进行简约处理,以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用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与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于困惑之中生思启智,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地放弃。
简约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黄爱华的“大问题”教学也???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问题”问题之“大”是在于它能够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而这样的“大问题”一般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思想的聚焦点,是我们钻研教材的着力点。
“大问题”的特点:
1.能触及数学的本质。(本质,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指基本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
2.它必须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要能摘到“果实”。
3.“大问题”的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
4.“大问题”还必须是“有繁殖力的”,能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5.“大问题”一般源于学生提出的“雏形问题”。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是这样进行“大问题”教学的。
1.研读文本
在教材中,影响教学观念形成的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