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阶二测试试卷、答卷和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2阶二测试试卷、答卷和答案

高一地理试题卷 第 PAGE 12页(共 NUMPAGES 12页) 201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地理试题卷 命题人:柴华杰 审核人:姜红英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建国后我国人口状况变化的是 读下图中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判断回答2~4题 2.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3.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C.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D.合理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6.关于中心商务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流动性最大,城市最繁荣的地方 B.地价最高,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区域目标 C.功能多而集中,内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D.位于一个城市的几何中心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7~8题。 7.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 8.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9.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10.下列关于商业网点组织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网点都应设置在经济发达地区 B.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几个较大规模的商业网点 C.人口稀少地区,不便设置商业网点 D.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只受人口分布和交通条件影响 11.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都出产葡萄,与下列因素最密切的是 A.盆地地形 B.肥沃的土壤 C.传统的精耕细作 D.光热条件好 12.当前世界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 B.拉尼娜现象 C.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D.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3.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B.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C.轧钢厂的噪声传到了附近居民区 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14.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亚马孙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因素 读下图宣传画,据此回答15题。 “再不行动,自由女神就要淹入大海了!” 15.这幅画所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人类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洪灾 B.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引起海平面上升 C.全球性干旱造成水资源供给不平衡 D.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发展使海水污染严重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16~17题。 16.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7.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 D.第三产

文档评论(0)

yyongrjingd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