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艳”的追念与自悼的论文.doc
“悲艳”的追念与自悼的论文
我是信仰恋爱专一有永久性的,我是愿意在一个杯里沉醉或一个杯里不醒的。假使我的希望做了灰,我便将这灰色裹了我的一生,假使我的希望陷落在深涧底,我愿我的心化作了月亮,永久不离的照着这深涧的。
——石评梅
这是石评梅1926年写在评论文章《再读〈兰生弟的日记〉》中的一段话,我认为把它作为解读其代表作《墓畔哀歌》的切入口是极为恰切的。一般读者所知道的石评梅,仅仅是她初恋遇人不淑之后拒绝爱情,因而也就错失了与革命者高君宇的真挚爱情。据此许多人便认为,这篇《墓畔哀歌》也只是他们之间浪漫爱情无法实现的忏悔式抒写。“我是信仰恋爱专一有永久性的,我是愿意在一个杯里沉醉或一个杯里不醒的”,这一经典性的内心表白,也常常被看做是石评梅当初不能接受高君宇的内在原因。如果我们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体味,这些清醒的告白的确不乏处于特定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知识女性,在面对完满理想(爱情)无法实现的困境时所具有的决绝的理性意味。但是,假如我们能充分注意到石评梅五四时期情感经历的“特殊性”,那么,这一“告白”所隐含的复杂性痛苦,给我们的感觉是极具震撼性的。在石评梅短短二十几年的生命历程里,她始终挣扎在希望与失望、感情与理智、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多重交织与迫压的漩涡里,祈愿完美的不懈追寻与甜梦难圆的屡屡失望,使她的青春的灵魂在悲怆难抑的煎熬里终致憔悴而凋零。离世前的几年,封闭自我、规避世俗,成了石评梅的无奈选择。她是一位清醒者,更是一位孤独者、哀怜者,她宁愿背负着世人的不解而前行,而只把人生这杯苦酒痴心酝酿,和泪共饮——石评梅的这种悲剧情怀,我认为并不是恋爱受挫之后的结果,而是与生俱来并伴其一生的。.《墓畔哀歌》的情感指向,表面上看是对“爱人”高君宇的倾诉式追念,而实际则是对世间绝望的石评梅关于自我情感成长的“自悼”。
一
“我由冬的残梦里惊醒,春正吻着我的睡靥低吟!晨曦照上了窗纱,望见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让丹彩的云流,再认认我当年的颜色。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镜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作品一开篇的纪实笔触,既写出了自然的春意和“我”的“憔悴”,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然的“春之美”与“我”的“内心寂寒”的巨大反差!正是在这一巨大的反差里,我们开始体味到作品抒情主人公的痛苦。如果说“憔悴的枯颜”只是痛苦的表象,那么使“梨花”“苍白凋零”的“风雨”才是痛苦的渊薮。作品有意在开篇设置多重对比——“冬的残梦”与“春”的“低吟”、“我当年的颜色”与“我憔悴的枯颜”、“美丽的皎容”与“青春的残蕾”等等,不仅展示了过去因获得“真爱”而如同“丹彩”般流丽的醺醉岁月,还写出了“我”在今日“失爱”之后的绝望与悲怆。正是由于这一看似无意的今昔比照设置,在酿制文本情调的同时,也为作品后续展开的内容选择与抒情方式铺设了多种可能性路径。从石评梅的实际经历我们知道,由于她在高君宇示爱之前刚刚遭遇情感挫折,所以,石评梅对高君宇一开始并不信任。她对于高君宇一往情深的屡屡追求的多次婉拒,既是石评梅情感受伤后的本能反应,也是她对于自己已逐步清晰化的“恋爱专一有永久性”的理性卫护。她的忐忑犹豫,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高君宇和自己的双重考验。只是由于石评梅的内心并未完全绝望于“爱人”和“被爱”的可能,所以,她对高君宇的屡屡婉拒反倒深深镌刻着自我对理想之爱的坚贞与执著。然而,在石评梅以拒绝的方式重新叩问自我、并从怀疑中缓缓走出时,高君宇的猝然离世刹那间使这些针对客体的怀疑一变而为主体的“自谴”!我以为这是形成石评梅悲怆情感的主要原因。《墓畔哀歌》的主体内容正是围绕这一情感展开的。
二
《墓畔哀歌》从第二节至第七节,在内容和情调上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单元。在这六节文字中,作者有意凸现强烈的“追悔”之情高调起笔,以她惯常使用的排比,声嘶力竭的哭喊,宣泄出内心的巨大悲怆和无可奈何的哀戚。“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成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积永久勿忘的爱心。”
排比中的第一个意象,取自“鲛人之泪,涕泪成珠”的典故,这个意象本身就是唤起人无数苦痛的,然而后面是“绕你玉颈”,牵挂你,围绕你,不仅有林黛玉“以泪还他一生的壮烈”,更有梁祝生死相随的缠绵。第二个意象,显然来自李商隐“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意境,文中的事象缘于当日高君宇以红豆相赠,表达爱意。而如今作者旧事重提,既表明对当初的爱的呼应,更是一种对昔日的爱的祭奠:愿我们永久勿忘!这既是现在的爱的宏愿,又是重盟旧誓。既有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