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的肖像的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的论文.doc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的论文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  托马斯沃尔夫的一生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中是绚丽的传奇之一,他以年轻的38岁年华书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文坛的华彩篇章。沃尔夫曾说:我相信每一位国民意识之中都蕴藏着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集体无意识,对于他的民族的一切:每一种景象、每一种声音、每一种记忆,他都了若指掌发现美国,便意味着探索个人内心、记忆与灵魂。[1]他通过驾驭庞杂、纤敏的内心体验,生发出对美国民族经验的本质思考。此外,沃尔夫还热衷于时间的思考,在他看来,历史长河、世界万物,不论远近大小都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时间的每一个片刻、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神奇的,唯有通灵的艺术家才可以感受得到。因为沃尔夫本人异常地敏感,他的小说充满了抒情气息,而不是以情节取胜,再加上他并不丰富的经历,以及他伤感的心灵,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层自传色彩。   沃尔夫的短篇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里,虽然定位是一篇小说,但是通篇来看,作品中弥漫着太多作者本人的经历与感受,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看作是作者本人写作生活的体验。   一、小说的自传性   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写了一个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者对当代作品的评价,而他的评价对初出茅庐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语定乾坤,而对读者来说则起着引领阅读的效果。沃尔夫在小说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文学评论者,通过对作品的评论,刻画他的性格。因为沃尔夫本身相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就是一位青年作者,他的创作生涯和出版商、文学评论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品中有着浓烈的自传色彩。.   1900年,沃尔夫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的蓝岭的一个游览区。母亲是当地人,当过书籍推销员和教员;父亲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在当地居住几年后才娶了他母亲作为第三任妻子,他是个雕凿墓碑的石匠。沃尔夫夫妇生育了八个孩子,有六个活了下来,其中托马斯最小。后来,沃尔夫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他自己都成为他小说人物的原型。实际上,可以说沃尔夫的作品是他小说化了的编年史。1904年,沃尔夫和其他几个孩子跟随母亲到圣路易斯去参观世界博览会,哥哥在那里去世。这件事使沃尔夫终身难忘,后来,他把哥哥的死亡写进那篇评论家认为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失去了的孩子》。1905年,沃尔夫进入奥林奇街公立学校住读,1912年到1916年,沃尔夫在罗伯茨夫妇开的一所预科学校学习,四年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沃尔夫的父亲对文学虔诚地近乎痴迷,而且记忆力非凡,可以背诵哈姆雷特的独白、《麦克白》、马克安东尼的悼词、格雷的挽歌。[2](p15)沃尔夫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将作家等同于拜伦、雪莱、丁尼生等人,在他脑海里,作家必是一些对我来说是永远可望不可及的、不可知的、离我十分遥远的人。[1](p14)从12岁起,他就开始写散文、诗歌、故事,上大学后,他转而写剧本,并准备成为一名剧作家。1919年,卡罗来纳大学学生剧社上演沃尔夫的剧本《巴克加文的归来》,他自己也演剧中主人公加文。他的第二个剧本《第三夜》在12月由学生剧社演出。1920年,他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后,进哈佛大学深造,在大名鼎鼎的乔治皮尔斯贝克教授的47写作班学习戏剧写作。他的剧本《群山外》曾在写作班中演出。他一心想当剧作家,但是纽约戏剧协会始终拒绝采用他的剧本,失望之余,他转入小说创作。他没日没夜地工作,白天创作,夜晚思考、阅读、修改白天所写的东西,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他收到来自出版论文联盟商的退稿信时,他忽然意识到这种支撑他工作的力量正在消失,便离开美国,开始了欧洲之行。不久,喜讯传来,出版商迈克斯威尔潘金斯看中了他的书稿。潘金斯是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编辑主任,是当时美国出版界一个颇有胆识、颇有声望的人物,他对沃尔夫的书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使一本松散、冗长的书具有了较为紧凑、分明的形式。在与潘金斯共同修改手稿和随后的交往中,沃尔夫与其建立了超出一般作者与编辑的友谊。   沃尔夫经历了退稿,遭到否定,最终又被认可的过程,他自身的经历与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中的作家多克斯何其相似:多克斯刚出道时,他的著作没有给文学评论家留下好的印象,《双周刊》上的那篇书评是表示温和的否定的妙文:毫无疑问,这部作品相当不差,透纳说,不过,归根结蒂,老拉伯雷确实要好得多这是一个那位不幸的作家压根儿无意争辩的结论。[3](p330)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风趣,是小说中的精品,在这里,文学评论家没有直接评价多克斯作品的好坏,只是把他和拉伯雷进行对比,暗示了青年作家多克斯与名作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五年后,多克斯的第二部作品出版,评论家评论这部著作用了比较认可的口吻,那部著作,他明确地说,难以被称为是一部小说他并没有费口舌去解释怎样才能被称为是小说那确实是一部心灵的自传;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