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州“元九登高”的历史考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达州“元九登高”的历史考辩.doc

本书系四川省档案局资助课题“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多维视域”的研究成果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多维视域 张强 范藻 黄培森 周波编著 目 录 第一章 达州“元九登高”的历史考辩 第一节 达州“元九登高”的起源 第二节 达州“元九登高”的现状 第二章 达州“元九登高”的文化探寻 第一节 文化与达州“元九登高节”文化 第二节 达州“元九登高节”的文化内涵与特性 第三节 “元九登高”在达州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资源开发 第三章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表征载体 第一节 “元九登高”的主体和时间 第二节 “元九登高”的方式 第三节 “元九登高”的景观 第四章 达州“元九登高”的文化价值彰显 第一节 “元九登高”在建设区域文化中的价值 第二节 “元九登高”文化资源在达州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元九登高”文化资源在服务文化强市战略中的价值 第五章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建设路径 第一节 达州市民俗文化开发与建设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第六章 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前景展望 第一章 达州“元九登高”的历史考辩 登高是中国各地源远流长而种类繁多的集健身、娱乐、观光和民俗等活动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最富盛名和最有影响是农历九月九的“重阳登高”,此外,全国各地如西安、重庆、济南等喜迎阳历新年的“祈福登高”,北京、上海、南宁、保定等地的“初一登高”,南京市的“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民俗,四川省巴中市是为纪念一位唐代被贬到巴中体桖民情的太子的正月十六的“十六登高”,还有随着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在全国各地组织的“迎奥运登高健身”活动。 而四川省达州市的“元九登高”,既不是重要的节庆时刻,它是每年的正月初九,也不是纯粹的踏青和祈福,更不是政府有意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据民国22年编篡的《达县志》所记“元稹昔守达,是日归棹轻。邦人齐出送,祖饯登翠屏。”即意味着从公元818年民众登高送别在达州任司马的元稹延续至今,2006年,达州市人大决定把正月初九定为达州的地方节日——“元九登高节”,2009年又被评选为“中国·四川十大名节”之一。面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番历史—文化的考辩。 第一节 达州“元九登高”的起源 “元九登高”的来龙去脉是如何的?它最早是如何产生的?不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民间的传说,不论是与元稹有关,还是无关,我们首先要明白人们,尤其是山区的人们为何要登高,还有“元九”仅仅是正月初九的时间含义吗?而“登高”仅仅是纪念如真实的元稹或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吗?在这个基础上,再借助文献的考证,参考民间的传说,努力厘清“元九登高”的历史起源。 一、登高的历史追溯 “人望高处走”,说明了登高与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文化体认的产生是同步的,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大概形成了三个阶段。 1.保证生存安全意义上的登高。 登高与人类的进化一样的久远。当初我们的祖先脱离类人猿后,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受猛兽的攻击,隔离地面的积水,防止地下的潮气,由野居而至于穴处,往往栖息在高峻而奇险的山洞里,就形成了人类居住历史的“山顶洞文化时期”,它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在高高的树上居住,于是又了“有巢氏的传说”,这在 HYPERLINK /doc/54963.html \t _blank 先秦古籍中已有记载。庄周在《庄子·盗跖》里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在《 HYPERLINK /doc/2718855.html \t _blank 韩非子·五矗》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由此可见,“人往高处走”,这一说法,在最早的人类生存环境中是为了求安全、保健康一类纯粹是生命本能意义上而形成的。 2.扩大目力视野意义上的登高。 延续前一个阶段高处居住的习惯,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正如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第15页在论述道“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时说:“依梁架层叠及‘举托’之法”造成“展翼之屋顶部分”。他尤为详尽论述了“崇厚阶基之衬托”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峻岭瓦屋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梁思成在这部著作的38页中论述春秋战国的建筑时详细阐述道:“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圃,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

文档评论(0)

kunpengch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