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孔子法理学思想的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孔子法理学思想的论文.doc

  探讨孔子法理学思想的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法律文化又以孔子思想为主导。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孔子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制建设。本文仅从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论三个方面对孔子法理学思想作试探性研究。 关键词:礼治 ;德治 ;人治   一、“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具体体现在《论语#8226;先进》篇中:“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在这里孔子所讲的里礼,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礼。那时的礼是用以“治天下”的,其礼的实质就是法。周礼是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和认可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总称。作为“根本大法”的礼,包括了各种刑事、民事、诉讼、行政、经济、政治,还包括了有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孔子礼治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正名主义   正名,就是要以法律形式端正名分、摆正位置。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认为“复礼”须“正名”。①孔子主张正名,即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8226;颜渊》)的等级,目的在于扭转当时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实现礼治,以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   2、 礼乐兴,刑罚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8226;子路》)孔子认为,只有礼乐兴,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行事,社会秩序才不混乱,使用刑罚才能得当;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cOm    3、“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8226;学而》)这是强调礼的作用,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凡是都要讲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8226;泰伯》)即用礼来节制恭、慎、勇、直这些品德,使它们恰到好处。   由此可见,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强调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得恰当为可贵,减少争斗,使社会保持安定。孔子虽然极力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但也对礼有所改造,如“举贤才”,(《论语#8226;泰伯》)“礼下庶人”(《论语#8226;为政》)等,就是对周礼的改良。   二、“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教化人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8226;为政》)在孔子看来,用政和刑来治理国家,人民只能暂时避免犯罪,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孔子强调礼仪道德的教化作用,反映了德和礼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具体表现在:   1、富而后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8226;子路》)孔子把教放在富的基础上,看到老百姓穷,第一步是让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再“教之”,用脚踏实地的治国方法,可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先教后刑   孔子虽然以“礼让治国”著称,但同样也讲论法与刑。他主张宽刑慎杀,强调“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8226;尧曰》)孔子认为,对人民应进行礼仪教化,当教化不起作用时要用刑,刑的作用是辅助道德教化的实现,德礼教化是主导,刑罚威慑相辅助。   3、德主刑辅   孔子重道德教化,而刑罚只是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后人把它概括为“德主刑辅”。   三、“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我国古代,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以人治为特征,君主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国家必得“贤人”而治,即孔子所谓的“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礼记#8226;中庸》记载:“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大意是,西周文王、武王的为政之道已记载于典章之中。若有道德高尚的贤人主政,则他们的为政之道就能得到推行;若没有这样的贤人,他们的为政之道就会湮灭。因此,实行文武之治关键在于人,此“人”不是普通人,而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即仁士、贤人。② 这里的贤人同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是同一概念。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礼治、德治都要靠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推行。他又认为,贤人最不易得,尧舜时代和周初都因得人才而治的。 春秋时代,“尚贤”思想兴起。孔子是最早提出“举贤才”的一个思想家。他以理想的圣君尧舜实行“选贤与能”作为自己“举贤才”主张的根据。孔子“举贤才”的原则有两条:一是“举直错诸枉”;二是不拘一格,不论门第出身。这就是说,要把正直的仁者、贤者提拔上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 姓才能心服口服,邪曲的人才会得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