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我国台湾省农业考察报告的论文.doc
浅谈我国台湾省农业考察报告的论文
应台湾省南投县农会的邀请,我参加湖南省农村经济学会赴台农业考察团,对台湾的农业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环岛考察。期间,拜访了云林县、屏东县恒春镇、南投县、南投县埔里镇等地的农会,考察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农户,也游览了一些名胜景点。所见所闻,总的印象是台湾不愧为祖国的美丽宝岛,山川秀丽,风光迷人,物产丰富;台湾的人民不愧为炎黄子孙,勤劳朴实,对大陆充满感情;台湾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其保护农民弱势群体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许多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就台湾农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对我们的启发作个汇报。
一、台湾农业的基本情况
台湾仅比怀化大四分之一,其立地条件除四面环海外,其他与怀化差不多,也是山地面积大,而且山高坡陡,人均宜耕地少(人均耕地不到0.5亩)。据有关资料介绍,台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许多为开发的山地),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人(占总人口19%),农业劳动力74万个,专业农户年纯收入约100万台币(合25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9.5万台币(合4.87万元人民币),实际上可能不止,因为从考察情况看,许多农民隐瞒收入,特别是外出工作的青壮年已不作农民进行统计。目前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水稻一年两熟,种植面积54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主要品种为蓬莱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水果面积345万亩,产量260万吨,主要品种有柑桔、芒果、荔枝等,特产有槟榔、莲雾。蔬菜种植面积255万亩,产量300万吨,主要种类超过90种。.畜牧业中生猪年饲养量超过1700万头,年产猪肉约150万吨;牛饲养量16万头,其中以乳牛居多,占75%;鸡饲养量1亿多万羽,鸭1000多万只。台湾渔业非常发达,远洋渔船作业范围遍及世界三大洋海域,渔业年产量130多万吨,其中养殖渔业占22%,近海渔业占19%,远洋渔业占55%。
据陪同考察的台湾人士介绍,近六十多年来,台湾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是战后农业恢复阶段(1945年至1953年) 。战后由于许多农业设施遭受战争破坏,大陆来台人数剧增,粮食需要量大增,因此促进经济发展与提供充足的粮食,便成为当时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迅速增加粮食产量,施政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实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49年实施耕地三七五减租,1951年实施公地放领,1953年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使自耕农所占比例由改革前约三分之一,迅速提高到改革后的三分之二。(2)致力于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化学肥料供应、提供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3)进行农、渔会改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渔会具有推广、供销及信用等业务。上述措施使农业生产达到战前最高水准,稻米、甘薯、花生、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都有显著增长。
二、农业培养工业阶段(1954年至1967年) 。本期间的农业政策,一方面为加强增产性的措施,先后推行了“综合性养猪计划”、“农牧综合发展计划”,创办“统一农贷计划”,发布“农业推广实施办法”等,农业增长率维持在5.5%左右,粮食作物、甘蔗、香蕉、凤梨等经济作物产量都继续增长,农产品除满足内需外开始大量外销,并积累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为加速农业部门资金转移至非农业部门,积极扶持工业,先后实施“肥料换谷制度”、“田赋征收实物条例”及“随赋收购稻谷办法”等,使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资金。整体经济在农业的培育下,由起飞迈向转型,经济增长率由7%跃升至10%,工业生产在60年代初期首度超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占外销总值比例亦在60年代中叶起逐渐落后于工业产品。
三、农工并重阶段(1968年至1983年) 。工商业逐渐主导经济的增长后,农业施政逐渐由促进生产的措施,如“农业生产改进措施”(1969年)“加速农业机械化方案”(1970年)转为对农民的补偿性措施及农村建设的加强。例如:颁布《农业发展条例》(1973年)、实施“稻米保证价格收购制度”(1974年)、“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1979年)、“加强基层建没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2年)及“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方案”(1982年)。农业增长率大致维持在2%以上。但由于工业部门成长速度相对更快,农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为7%。
四、农业产销调整阶段(1984年至1990年) 。80年代初期出现了严重的稻米生产过剩问题,因此调整生产结构成为本阶段的重要农政措施。1984年起执行稻田转作计划,抑制稻谷、甘蔗生产,发展的农产品有饲料玉米、高粱、大豆等,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如养殖渔业、远洋渔业、乳业等。至1996年稻米产销实现了接近平衡。期间,还推出了“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所得方案”(1985年),除继续推动“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方案”,奖励家庭农场推行共同委托及合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