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3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

PAGE  PAGE 12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 本论文得到了导师李晓西教授的指导,特此感谢,但文中的观点由我个人负责。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的实证研究 张江雪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978—2003年的经济总体就业弹性和非农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个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论证了东部地区总体和非农就业弹性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对其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就业弹性 三大经济地带 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A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 Three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nometric method of panel-data model, this paper estimates employment elasticity and non-agricultur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east, the mid, the west from 1978 to 2003, posts the differences of three economic reg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rate of economy and employment, demonstrates that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eas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 and the west, and analyses the brief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Key words:Employment Elasticity; Three Economic Regions; Panel-data Mode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经计算,1988年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人均GDP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体居民总收入中,用以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基尼系数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差距越小。 为0.16,随后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0.22。地区收入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的区域流动,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城镇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增加的“民工潮”现象,并导致各地区就业吸纳能力发生重大变化。 各地区就业吸纳能力可用就业弹性来衡量,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总量对比与结构特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就业弹性的测算大多采取弧弹性法 龚玉泉、袁志刚(2002),张本波(2002),周月梅、刘伟、黄丽(2004)等人采用弧弹性方法计算我国经济总体就业弹性;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等人利用弧弹性计算了我国城镇就业弹性和城乡总体就业弹性;张车伟、蔡昉(2002)等人在用弧弹性方法计算我国总体和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的基础上,采用三年移动平均的方法克服就业弹性波动性大的情况。 ,用两个不同时点计算出的就业增长率除以经济增长率,但该方法计算的结果波动性大,而且不能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不利于未来就业增长的预测。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计量模型测算就业弹性 李红松(2003),赵建国(2003)对我国改革开放来的平均就业弹性进行了计量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估计结果比较稳定,可进行统计检验,但现有研究一般是利用经济总体时间序列数据,样本量小,估计效果不太理想。本文从研究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差异入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即运用我国1978—2003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本文按照新三分法来划分我国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但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升格为直辖市,统计资料的收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本文西部地区选用除重庆外的其余11个省(市、区)作为样本。 的就业弹性进行估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