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和汉服蕴藏的服饰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旗袍和汉服蕴藏的服饰文化

  我国服装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由于历朝都讲究“改正朔,易服色”。因此从秦汉开始到满清结束,在三千年的王朝更替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套严格意义上流传下来的标准服装原因。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化。   汉服在于端庄   2003年河南郑州的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了街头,由此他“荣幸”的成为了见诸媒体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随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者。一股汉服风开始刮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生都参与其间甚至喊出了“汉服复兴,与子同袍”、“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之类的口号。对于这部分青年人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把这叫做“汉服运动”。   这些汉服爱好者结成了一些小的圈子进行活动,他们的精神大概可以归纳总结为: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并且在其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文明又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实际上,所谓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只不过是文学用的语言。我们大可以高喊“华夏复兴,中药先行”、“华夏复兴,京剧先行”。不过呢,我们也不能忘记何谓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纵观我国历史,朱元璋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诏衣冠如唐制”。后金入主中原江山,依然打起了衣冠的主意。所以说服装对于我们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陈虹娣是一名设计师,当她从报纸上看到成都、重庆两地关于汉服活动的新闻时,据说是象“像被电击了般开始大量搜索关于汉服的网页”。随后,她第一次参加了汉服复兴者组织的的“成人礼”活动,陈虹娣乐呵呵地参加了成人礼。接下来,她对汉服的热情就如同火山般的喷涌而出了。目前,陈虹娣和近400名跟她有一样对汉服热爱的人组成了一个文化社团。   这个社团一般都是根据传统的诸如端午、寒食、七夕之类节日,开展一些介绍汉服知识,复兴民族传统礼仪,还有节日民俗的复兴等活动。据说部分“超级粉丝”也会实践一些将汉服普及到生活中的活动,比如穿着汉服过逛街工作,过日常生活。只是后者常常引来路人围观,要么认为他们的日本人,要么就觉得是拍电影的。   不过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服文化背后的巨大商机恐怕才是陈虹娣这类“精灵鬼”们推广汉服以及汉文化最大的动力。早在2006年,陈虹娣刚参加汉服社团的第三个月,就跟其中几个积极分子共同出资成了一个汉服文化公司。最开始只是简单向新加入这个“组织”的人员售卖“制服”也就是汉服而已。随后逐步发展到开始组织各种各样的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自己公司的收益。   其中,堪称经典的当属汉式婚礼。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大多数人举办的婚礼基本上都成了婚礼主持人开“个人演唱会”的舞台。而这种汉式婚礼,不奢侈、不喧闹、不嬉戏,而是以恭谨、庄严的心来对待。现场被布置得古色古香,仿真的汉代屏风、几案、碗筷、酒樽、跪垫等一应俱全。整场婚礼端庄大气,“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执子之手,与子皆老”确实让人向往生平能有一场如此的婚礼。   另外,在2010年5月陈虹娣“忽悠”某学校举行了一场所谓的“成人礼”活动。当时,616名青年学生身着汉服,在编钟鼓乐声中,按照升国旗、加衣冠、敬师长、敬父母、成人宣誓等议程,受冠谢礼,吟唱冠歌,颇有古风。通过这次活动,陈虹娣卖出了近700套汉服且价格不菲,获利颇多。同时又通过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实际上,记者是非常鄙视这种“无厘头”的,且由校方强制性举办的类似活动的。一则,即便的这些学生能把《论语》倒背如流,但明白其中的意思吗?二则,这些学生的老师又懂多少所谓国学,看过线装书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搞这些活动的行为,我国古人早就为其准备了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   不过,不论我们怎么来看汉服目前的情况。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也罢,从服装的经营,汉服背后的产业链来说也罢,仍然是个颇具争议的事情。我们也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静观其变”。   旗袍在于性感   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中有个情节是一乡下土财主来到上海,见到旗袍下裸露出来的女子大腿,差一点昏了过去。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理论上来说旗袍是不属性汉服体系的。由于处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过渡时期,旗袍的发展历史说起来也是比较搞笑的。仅从其两边开叉的变化就能看出些许端倪。清代旗装不开衩,民国时候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后终于开始流行大开衩旗袍。   旗袍的黄金时期大约应该从1930年左右算起,那时候旗袍的造型趋于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