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火罐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拔火罐幻灯片

拔罐治疗技术; 一、罐的种类 二、拔罐的方法 三、罐法的应用 四、拔罐的作用 和适应范围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罐的种类 ;2). 竹罐 直径3~5cm坚固的竹子截成6~10cm不同长度磨光而成。这种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巧价廉,且不易损坏,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缺点是易爆裂漏气。 ; ;4).抽气罐 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这种罐亦易破碎。;二、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其操作如下。 1).火罐法①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 ;②投火法 用95%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趁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 ;③贴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95%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亦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 ;④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部位 。 ;⑤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95%乙醇l一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根据用水的方式,常有以下几种: ; 1.水煮法 将竹罐放人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拔后轻按罐具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此法消毒彻底,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留罐、排罐。但操作应适时,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 2.蒸气法 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人罐内2~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吸拔部位。扣上后用手轻按其罐半分钟,使之拔牢。此法适用于身体各部拔留罐、排罐。 (三).抽气罐法 把火罐紧贴在要拔的位置,抽动或旋动活塞,或按压气囊,火罐立即可吸在相应的部位上。;三、罐法的应用 ;三、罐法的应用 ;三、罐法的应用 ;三、罐法的应用 ;(四)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面瘫),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痪弱的病症及美容。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尤其适用于不方便留下罐印的部位,如面部。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后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 ;(六)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针罐法 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分钟后启罐、出针。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2.出针罐法 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速行针后即出针,并于该部拔罐且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起罐,用消毒药棉擦净。 ;3.刺络罐法 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用创可贴,1~2天伤口即愈。此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疹痒症等。 ;(七)药罐法 是指拔罐配合药物的罐药并用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