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的论文.docVIP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的论文.doc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的论文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医治法;《伤寒论》;保胃气 【摘要】 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医治法;《伤寒论》;保胃气 “胃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臧论篇》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强调了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胃气”?广义的胃气是指人的正气,即指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本文所论胃气是指狭义的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发病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胃气直接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影响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内经》这种保胃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无处不重视保胃气,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这可从以下四方面得以体现。   1 遣方用药,保胃为先   《伤寒论》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张仲景从理法到方药,不论补正气还是祛邪气,处处以脾胃为本,保胃气扶正的思想贯穿其中,诸般治法均无损胃气。例如,被列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虽然是调和营卫,治太阳表虚之方,但方中用姜、桂之辛,合草、枣之甘,则辛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阳气;用芍药之酸,伍草、枣之甘,则酸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阴津。.又如,小柴胡汤主治邪入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方中柴胡透半表半里之邪于外,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于内,生姜、半夏和胃,而加人参、大枣、甘草以益气和胃,故为保胃气、扶正祛邪的又一名方。治阳明经证的白虎汤,用以清充斥内外之无形燥热,张仲景一方面以辛甘大寒的石膏和苦寒质润的知母清其热邪,达到清而不伤胃气,寒而不致留邪;另一方面又以炙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又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之弊。   《伤寒论》全书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其中载113方中,用甘草者69方,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者33方,生姜、大枣、甘草皆同用者29方。甘草、大枣用之最多,既用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又用之甘缓补中、扶正祛邪,其最终目的仍在于保胃气。   2 提出治禁,源于保胃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多次论述过用汗、吐、下或误用汗、吐、下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且易生变证。故提出治禁,强调顾护胃气,把祛邪而不伤正作为治病的准则;对于只知攻邪而不顾胃气者,当以为戒。例如,第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张仲景此处强调太阴虚寒证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若误将虚寒性腹满痛作阳明腑实证,误用攻下,必更伤脾阳,使寒湿壅滞更甚,则见胸下痞结胀硬等变证。故明确提出太阴病当禁下。又如第364条云:“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示中阳已虚,切不可贸然发汗解表。发汗攻表,会使阳气随汗出而外泄,则里阳更虚,阴寒更盛,浊气壅滞,不仅下利清谷不止,且又增腹部胀满之苦。再如服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栀子豉汤“一服得吐,止后服。”以上均为避免汗、吐、下而伤胃气而设。   3 煎服调护,顾护胃气   《伤寒论》不但重视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也十分重视从服药方法上顾护胃气。多在服药时或服药后辅以饮食,尤其是对于作用峻猛的药物,更应配合使用。服十枣汤“得快利后,糜粥自养”;服硝石矾石散“以大麦粥汁和服”等。服桂枝汤后“啜粥”,虽有助药力的作用,同时也有保胃气的意义。并且提出服药期间注意事项“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皆在保胃气。   4 判断预后,胃气为本   张仲景不但以胃气的盛衰别证候定治则、制方药,而且还通过审查胃气之强弱虚实,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胃气由衰转盛则正气复,病可向愈;胃气由衰转败则正气随之衰败,预后危险。如《伤寒论》第332条曰:“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此条指胃气仍在,阳复有望,病有向愈之机。第333条曰:“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条指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极险恶。这两条均为病至厥阴,为六经传变的最后阶段,但邪气相争的成败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前者通过??食试验,可知胃气尚存,而断为必愈;后者见腹中冷,不能食,则为胃气败绝,故成必死之局。在《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张仲景在治疗疾病的每一个环节都时时处处体现保胃气的思想,胃气的盈亏存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密切相关。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