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叙事的历险者.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体叙事的历险者.doc

PAGE  PAGE 16 个体叙事的历险者   艺术经历的几个点      1985年,一个自学成才的老小伙子,从安徽芜湖来到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他没有去绘画专业进修生的大寝室,而是直接搬入了美术史系的小房间。这个兀自闯入者十分的不受欢迎,五位原住民不约而同地排斥他,直到第二学期才有所缓解。   这个人就是应天齐,我25年前的室友和同学。当时对他没有太多印象,他总是昼出夜伏,沉默寡言,避免与人交往。但第二年看劳森伯格展览是个例外,因为大家都激动不已,而应天齐一人去中央工艺美院听了劳森伯格讲座,也忍不住向室友们热情转述。那是一年中寝室里最融洽、最兴奋的一次交谈,记得他情绪高亢,声音宏亮,说起话来很有意思。多年之后,他才告诉我,他还参加过我在中央美院举办的讲座,并记得我讲了“艺术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的话。那是学术委员会主任钟涵同意的,我也不知道钟先生为什么要让一位进修生走上学院讲坛。反正进修的同学都认为很荣耀,于是奔走相告,来了不少人捧场。我认为“艺术的客观性必须归结为交际双方的互通性,即相互感觉的可传达性和可证实性”,应天齐很认可这个观点,2004年他和刘骁纯对话时就说道:“我觉得艺术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种可传递性的东西,艺术本身是需要传递的:如果认定它是需要传递的,我们就要研究它的接受对象。”这似乎成为他介入社会现场,从事戏剧、行为、装置、环境艺术的理论根据。   刚才提到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对应天齐及其创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扩展了他对装置、行为等非架上艺术形态的认识,也不仅让他体会到波普观念中的大众化倾向,更为重要的是劳森伯格对艺术与人性间关系的表达,让他深有所悟,受益匪浅。有两句话值得一提:一句是劳森伯格讲座的开场白:“如果全世界的军人都不打仗,为艺术家搬画运画办展览,那该有多好啊”(因其画太大,在各国巡展都用军用飞机运送)。另一句话是展览前言上的结束语:“从前我在艺术学校当学生时,四周的艺术家都在研究及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及相像点,等我认识到事物的不同点时,我才成为一个会看的艺术家。”这些话成为应天齐多年来鼓励自己进行艺术探索的信条。同样的经历还有他和徐冰的交往。徐冰对艺术和社会、和文化相互关系的注重,很早就对应天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徐冰对他说:“你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你现在的做法是往里走,不是往外走的,你是往你的心灵深处走的,这个样走下去会有危险。”而徐冰在1989年《现代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析世鉴》,更是让应天齐佩服不已。他还专门写过文章,来反驳我对徐冰作品的不同看法。不过即使现在看来,本人基于民间立场对其学院化倾向的批评仍然有效。徐冰其人,才气横溢但人格双重,既有像《新英文书法》那样的杰作,也有像《凤凰》之类无聊的作品,此处姑勿论。徐冰和应天齐一样受到劳森伯格展览的影响,劳森伯格在他的讲座中说:“一个艺术家的使命是不断的寻找神秘,要练习和学会看,多看才会发现神秘,我编我自己的歌,发现新的神秘,再编新的歌”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历史文化的神秘性产生了兴趣。在讨论徐冰艺术那篇文章中我曾写道:“神秘作为一种感觉被创生出来,是不可言状的,有不可穿透的深度感。”这样的说法用来阐释应天齐后来的《西递村》版画创作,其实是很合适的。   应天齐生在安徽芜湖,安徽的文脉,芜湖的灵气,在他体内皆有灌注。在我的印象中,安徽人自信而执拗,应天齐也不例外。他从小习艺,天分自高,但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资格上大学。文革期间父亲被关进“牛棚”,他的第一次个展就是在“牛棚”土墙屋里挂出的一幅幅小油画。长期的政治压抑,造成了应天齐孤寂内向的心理,在他英俊沉静的外表下,总能见一丝莫名的忧伤。北京进修之前,应天齐在当地已颇有名气,1979年他的水印版画《渔汛》就获得过安徽省青年美展一等奖。但没考上正规美术学院,是应天齐的一块心病。进了中央美院,他也与当时青年人义无反顾的革命心态不太一样,对传统的质疑同时夹带着对学院的崇仰。这一点对应天齐来说很重要,因为他的创作不仅非常强调技术性而且非常看重学者化。我这样说无关褒贬,只是想指出其艺术感受与心理倾向的独特性,这是我们分析一个艺术家不可不察的地方。   应天齐的故乡安徽,是中国传统民居最为成熟、最有成就的地方,而芜湖原有的十里长街就非常之典型。其营造法式和空间结构的形态,对应天齐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艺术总是不由自主地在和建筑、和建筑环境、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里外的人发生关系。而中国建筑乃是关于大地与母体的诗意,其深沉与厚重,滋养了应天齐内心的艺术精神――文化特质、艺术直觉与理性力量在形式语言中的三位一体。      难以告别的西递村      让我们再次来到西递村。   就在应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