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炭疽”译名谈科技报道的规范.docVIP

从“炭疽”译名谈科技报道的规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炭疽”译名谈科技报道的规范.doc

PAGE  PAGE 7 从“炭疽”译名谈科技报道的规范   去年10月初,恐怖分子通过邮件对美国进行了生物恐怖袭击,霎时间,“炭疽”、“炭疽病”、“炭疽热”、“炭疽杆菌”、“炭疽芽胞”、“炭疽芽孢”、“炭疽孢子”、“炭疽热细菌”、“炭疽热病毒”等名词成了各种新闻传媒的热门话题。媒体及时对这种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很好的科普宣传,功不可没,但从医学角度看来,某些新闻传媒在科学性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炭疽”报道的高峰已经过去,但有些报道的科学性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种传染病的规范名称是什么      2001年10月至12月上旬,各种新闻传媒的报道相当混乱,有的报纸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如10月18日《健康报》的《拨开“炭疽”雾一层》)就先后出现了“炭疽”、“炭疽病”、“炭疽热”3个名词。   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就将此病定名为“炭疽”,并于1996年进行了公布。   在我国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很多病名并不带有“病”字。像“鼠疫”、“霍乱”、“天花”、“麻疹”、“水痘”、“伤寒”、“白喉”、“疟疾”、“感冒”、“痛风”、“沙眼”、“破伤风”等等,都是如此。在这些病名后面再加上“病”字,反而感到累赘。“炭疽”不用“病”字,也很简单明了。   一般地说,凡是病名中含有“热”字的都是发热为其主要的症状,像“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等就是这样。“猩红热”的临床特征为发热,并在全身出现弥漫性的鲜红色皮疹。“回归热”这种病的发热症状更具有特征性,从其名字上就不难了解它的主要特点,即发热“来来往往”,急起急退,发热期与间隙期交替出现。而发热不是炭疽(特别是最常见类型皮肤炭疽)的主要症状,所以这个“热”字可以不用。至于“炭疽热病”、“炭疽热病症”后面的“热病”、“热病症”等字更是可以省略了。      炭疽的病原体是什么      病原体为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等的统称。造成炭疽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呢?新闻传媒中大都讲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但也有少数报纸(如《参考消息》2001年10月18日)讲是病毒。   细菌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它们形体都很小,细菌的大小以微米(10-6米)为单位,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而病毒的形体更小,其大小以纳米(10-9米)为单位,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科学研究毫无疑义地表明,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而不是病毒。   引起炭疽的细菌叫“炭疽芽胞杆菌”,简称为“炭疽杆菌”。   “芽胞”的英文名为“spore”,它是细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体内有一部分浓缩起来,形成包有多层硬壳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是延长其生命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时候,它的生命活动变得非常缓慢,对温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在干燥状态下生存数十年。因为是在细菌体内形成的,故名“内生孢子”(endospore),简称“芽胞”,以区别于真菌在体外形成的“孢子”。只有少数细菌能够形成芽胞,炭疽杆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炭疽杆菌的芽胞本身不能繁殖,因而不能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当周围环境变好时,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炭疽杆菌”的“芽胞”(可简称为“炭疽芽胞”)和“炭疽杆菌”(即“炭疽芽胞杆菌”)两者密切相关,但不完全等同。它们是该菌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不同的生长状态。   由上述可见,既然“炭疽病”、“炭疽热”的病名都不规范,凡带有上述名词的“炭疽热菌”、“炭疽热细菌”、“炭疽热杆菌”、“炭疽热病菌”等词自然是使用不当了。   全国名词委下属的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已将“细菌的内生孢子”定名为“芽胞”,则“炭疽孢子”、“炭疽菌孢子”、“炭疽热孢子”、“炭疽杆菌孢子”、“炭疽病菌孢子”、“炭疽病毒孢子”、“孢子状炭疽杆菌”、“炭疽热杆菌孢子”、“炭疽热病菌孢子”等等也都不宜使用。   由于全国名词委下属的有的专业组织主张将“spore”译为“芽孢”,因而,使用“炭疽芽孢”、“炭疽芽孢杆菌”等目前也不能算错。   至于“炭疽热疱子”(如《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9日)中的“疱”字,则完全是错别字了。“胞”(bāo)、“孢”(bāo)和“疱”(pào),它们的读音不同,字义也不一样。“疱”为皮肤上长的像水泡样的小疙瘩,与细胞学上使用的“胞”、“孢”完全是两码事。      抗菌素及其他问题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等敏感,所以炭疽可以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是,有篇报道述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名职员感染炭疽之后,“所有在同一楼区工作的职员……都要服用抗菌素以防不测”(《新民晚报》2001年10月13日),这里使用的“抗菌素”术语不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