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侯外庐早期启蒙思想试探.doc
PAGE
PAGE 8
侯外庐早期启蒙思想试探
“启蒙”一词源自18世纪西欧的“启蒙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的全面批判。
侯外庐先生在抗战期间完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首次提出了“早期启蒙说”。他立足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面对思想界出现的混乱与争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资料,对明清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潮进行考证、分析和推理,从而提出了“早期启蒙说”。
本文拟从侯外庐先生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的阐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梳理,以期进一步领悟其思想的精髓。
一、侯外庐早期启蒙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侯外庐先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关系的变化、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三个方面考察了嘉靖、万历以来至鸦片战争以前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状况”,并“探讨了明中叶以来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及斗争形式、社会思潮与一些进步思想家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侯外庐著《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8~259页)据此,侯外庐先生把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侯外庐先生考察了“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之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韧的追求》,第293页),发现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一方面封建自然经济商品化趋势加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同时,私人对封建国有土地的经营正在逐步发展着;另一方面,当时城市手工业规模正逐步扩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正在形成,城镇人口越来越集中。经济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反对派――市民阶级,他们通过罢市、集社讲学甚至起义等形式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思想领域。面对晚明中国商品经济的变化、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和晚明的灭亡,宋明理学末流长于空谈、寡于治道的弊病日益暴露,于是,当时的思想家开始对宋明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理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王夫之认为“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嗅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性”(《船山全书》卷十二)。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政也”(《顾亭林文集》)。黄宗羲认为私利乃人的本性,后世视天下为一己之私产而侵夺了民众的私利。上述论断,不同程度抬升了“人欲”而压制了“天理”,促进了个性的解放。同时他们注重实践,倡导实学,具有唯物主义民主思想。
第二阶段: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中国启蒙思想在艰难中缓慢发展。从清朝统一全国到康熙后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清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征服,并实施了高压政策;经济上,“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法权形式开始加强,手工业持续发展,并具有了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性质,清统一全国后经济呈现出复苏景象。
对此,侯外庐先生总结说:“一方面……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势力还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若干因素、市民的力量、农民的反抗活动则是在不可遏制地生长着。”(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页)这种矛盾反映在思想界便是专门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专门汉学在学术思想史上通常被分为吴、皖两派。两派学术风格各异:学术内容上,吴派重在追寻三代制度,皖派重在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治学风格上,吴派“学好博而尊闻”,“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而皖派则“综形名,任裁断”,“分析条理,皆分密严琛,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同上)但时代原因造就了他们的。共性:他们只继承了清初思想家们学术上的求实精神,着眼于经史,对社会实际问题却避而不论。专门汉学的出现标志着宋明理学思潮的终结。由此?启蒙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走向了繁琐的汉学道路,中国的启蒙思潮正在艰难迂回的道路上前行。
第三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国早期启蒙思潮进一步发展。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而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是支配的倾向,在18世纪世界市场形成的时候,中国社会缓慢的变化还是远远落后在世界风暴之后面。”(《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第623页)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英国棉纺织品和鸦片的输入下逐渐解体,贸易逆差致使手工业不断破产,而此时的清王朝对内实行腐朽的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导致民族矛盾、国内外矛盾以及地主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