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德 来源于生活.doc
PAGE
PAGE 6
品德 来源于生活
通过几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难发现,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新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无痕的活动,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说,达到一种“雪泥鸿爪细无痕”的境界。
教育应该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应与生活浑然一体。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处理生活问题,在正视各种冲突与选择的过程中,构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使道德教育的成功起始于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笔者几年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教学内容充满儿童生活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儿童的心理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
《我们一起迎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是小学生》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你好,新学校”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美丽的校园”、“老师,您好”、“学校里的一天”、“我是小学生”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充满儿童气息,充满生活气息”的优势,加上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这样的品德学习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等待开花和结果。
二、教学方式贴近儿童生活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鹅卵石却已是臻于完美。”品德教育只有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的、温情的、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触及儿童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自己的品德观念,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让儿童在生活化、生命化的课堂里得以成长、得以舒展。
1.师生关系的转变
《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儿童是德育课程的主体。教师应该摒弃“道德法官”的意识,蹲下来看孩子,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成为孩子们伙伴、朋友,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课堂,让儿童“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社区――我的大“家”》,孩子们在欣赏了文中插图后,纷纷对城市的小区之整洁、广场之大、公园之美发出赞叹。我趁势引导:我们的小山村也很美,让我们夸夸自己的家乡吧!课堂上热闹开了――“绿色的小山坡很美丽”“清清的小池塘很美丽”“路边的野花很美丽”……“可就是一堆堆的垃圾不美丽呀!”一个不同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对呀!垃圾就是不美丽。”孩子异口同声。“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我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探究的主题。一番对话之后,在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种子,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德育的目标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互补中如期而至。
2.教学形式的转变
再也不必是“插秧式”的正襟危坐,再也不必拘泥于狭小的空间,我们已经把课堂融于游戏、扮演、竞赛、观察、探索、访问、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把道理寓于满足儿童好动天性的感性方式中。唯有如此,道德的感召力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五星红旗升起来的地方》一课,我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做国旗”“夸国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国旗的庄严美丽。
《我爱秋天》一课,通过“秋天的图画”“秋天的童谣”“秋天的诗歌”“我是秋天的花园”“我是秋天的果园”“我是秋天的小百灵”等形式去感受秋天、歌颂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