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聚氰胺的物理性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聚氰胺的物理性质

  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是一种三嗪类  HYPERLINK /image7ca39ddb645ae4a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 分子立体模型 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俗称蜜胺、蛋白精,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   更多英文名称: 1,3,5-Triazine-2,4,6-triamine;2,4,6-Triamino-1,3,5-triazine;2,4,6-Triamino-s-triazine;Aero;Cyanuramide;Cyanuric triamide;Cyanurotriamide;   Cyanurotriamine;DG 002 (amine);Hicophor PR;Isomelamine;Melamine;NCI-C50715;Pluragard;Pluragard C 133;s-Triazine, 2,4,6-triamino-;Teoharn;Theoharn;Virset 656-4;     HYPERLINK /image/3b6833f5af1fad16bd310931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 分子结构 化学式(分子式) C3H6N6    HYPERLINK /view/295202.htm \t _blank 相对分子质量 126.15   CAS 登录号 108-78-1   EINECS 登录号 203-615-4   (左图为结构简式,右图为其球棍模型示意图) 物理性质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 HYPERLINK /view/51869.htm \t _blank 晶体,不可燃,无味,低  HYPERLINK /image/7a8a1446534c30176b63e5d7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 分子模型 毒,密度1.573g/cm3 (16℃)。常压 HYPERLINK /view/118854.htm \t _blank 熔点354℃,急剧加热则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在水中 HYPERLINK /view/22899.htm \t _blank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0℃时,约为3.3 g/L,即微溶于冷水,溶于 HYPERLINK /view/731759.htm \t _blank 热水,极微溶于热 HYPERLINK /view/3010.htm \t _blank 乙醇,不溶于醚、苯和 HYPERLINK /view/5126.htm \t _blank 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化学性质   呈弱碱性(pH值=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 HYPERLINK /view/1868326.htm \t _blank 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 HYPERLINK /view/2600114.htm \t _blank 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 HYPERLINK /view/450446.htm \t _blank 三聚氰酸。 合成工艺     HYPERLINK /image/b110e619c6c28165dbb4bd5f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 ?? 三聚氰胺最早被 HYPERLINK /view/5660.htm \t _blank 李比希于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双氰胺法:由 HYPERLINK /view/169535.htm \t _blank 电石(CaC2)制备氰胺化钙(CaCN2),氰胺化钙水解后二聚生成 HYPERLINK /view/450456.htm \t _blank 双氰胺(dicyandiamide),再加热分解制备三聚氰胺。目前因为电石的高成本,双氰胺法已被淘汰。与该法相比, HYPERLINK /view/42264.htm \t _blank 尿素法成本低,目前较多采用。尿素以氨气为载体,硅胶为催化剂,在380-400℃温度下沸腾反应,先分解生成氰酸,并进一步缩合生成三聚氰胺。反应式为:6 CO(NH2)2 →硅胶,高温 C3H6N6 + 6 NH3↑ +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