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OFDM同步的技术研究开题汇报.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赣南师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 学院 2008 级( 2012 届)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OFDM同步技术研究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 涂晓夏 指导教师 管立新 本 题 目 研 究 的 现 状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如今的通信传输方式可以说多种多样,变化日新月异,从最初的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再到现在的光纤通信。然而,从通信技术的实质来看,上面所述基本上都是传输介质和信道的变化,突破性的进展并不多。近年来随,着DSP芯片技术的发展,傅立叶变换/反变换、高速Modem采用的64/128/256QAM技术、栅格编码技术、软判决技术、信道自适应技术、插入保护时段、减少均衡计算量等成熟技术的逐步引入,OFDM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干扰的高速传输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开始集中越来越多的精力??发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预计第三代以后的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将是OFDM技术。学 术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OFDM存在很多技术优点见如下,在3G、4G中被运用,作为通信方面有很多优势: 1.在窄带带宽下也能够发出大量的数据。OFDM技术能同时分开至少1000个数字信号,而且在干扰的信号周围可以安全运行的能力将直接威胁到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流行的CDMA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态势,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特殊的信号“穿透能力”获得手机生产商的喜爱和欢迎; 2. OFDM技术能够持续不断地监控传输介质上通信特性的突然变化,由于通信路径传送数据的能力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以OFDM能动态地与之相适应,并且接通和切断相应的载波以保证持续地进行成功的通信; 3.该技术可以自动地检测到传输介质下哪一个特定的载波存在高的信号衰减或干扰脉冲,然后采取合适的调制措施来使指定频率下的载波进行成功通信; 4.OFDM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在单载波系统中,单个衰落或干扰能够导致整个通信链路失败,但是在多载波系统中,仅仅有很小一部分载波会受到干扰。对这些子信道还可以进行纠错。 5.可以有效地对抗信号波形间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当信道中因多径传输而出现频率选择性衰落时,只有落在频带凹陷处子载及携带的信息受影响,系统总的误码率性能要好得多。 论 文 提 纲1.绪论 2. OFDM的基本原理 3. OFDM的符号同步技术 4. OFDM的符号同步算法仿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谢辞主 要 参 考 文 献[1] 田振丽等.降低OFDM峰值平均功率比的方法[J].中国数据通信,2005,4:36~39. [2] 张春燕等.OFDM系统中降低峰均功率比方法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6:22~25. [3] 王文博,郑侃.宽带无线通信OFDM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003:168~172. [4] 佟学俭,罗涛.OFDM移动通信技术理论与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 越翰,G.普罗克斯,马苏德现.萨勒赫.现代通信系统——使用MATLAB[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88~90. [6] 佟学俭.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9. [7] 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导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4~220. [8] 王文博,郑侃.宽带无线通信OFDM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9] 彭木根,陈峰,王文博.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普适计算技术[J] .电信快报,2006(6):23-27 . [10] 彭木根,陈文平,李勇,王文博.TD-SCDMA演进与多载波技术[J] .电信科学,2006(5):31-36. [11] 彭木根,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 路杨,彭木根,王文博,等著.IEEE802.16标准中OFDM技术研究[J] .中国无线电,2005(2). [13] 董艳男,醴广增,朱琦.基于IEEE802.16A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研究[J] .南京邮电学报,2005,25(2) [14] 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通信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22~128. 指 导 教 师 审 核 意 见 签名: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