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客观方面教程
犯罪论;【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特征,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和表现形式,危害行为的对象的含义,危害结果的含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及特征,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概念,明确它们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掌握不作为形式犯罪的特点。了解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一) 犯罪客观要件与犯罪客观要件要素。
前者与犯罪主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并列。而犯罪客观要件要素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
(二)犯罪客观要件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对象、行为时间、行为地点、行为方法(手段)。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一)定罪意义
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如财产犯罪)
3、有助于区分基本的犯罪形态和修正的犯罪形态
(二)有助于正确量刑
(三)有助于正确认定犯罪的主观方面; (一)行为的含义:
在我国刑法中,行为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1、最广义的,泛指一般行为。刑法第12条(溯及力,包括的可能是犯罪行为,也可能不是犯罪行为)。
2、广义的,指犯罪行为。包括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 刑法第13条。
3、狭义的,仅指作为犯罪客观要件要素的危害行为,不包括主观方面。;(二) 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1、有体性:客观上人的身体动静。
2、有意性: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有害性:对社会有危害。(评价标准因地域、时间的差异而不同);案例分析; 刘某与邻居孙某长期不和,双方经常因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争吵甚至厮打,仇怨日深。由于孙某人高马大,刘某却是一介老妪,体力相差悬殊,故不敢与孙某角力。但刘某笃信鬼神,认为只要自己早晚求神拜佛,必能得神灵助佑,于是决定借助神力杀死孙某。她在自家摆设香案,早晚祈祷,请求圣帝显灵将孙某杀死,以解自己心中之恨。又制小布人一个,背书孙某名字,并以针扎布人胸口,期望以此手段杀死孙某。事有凑巧,孙某不久竟真染怪病身亡。刘某高兴之下就将自己所做之事告知他人,结果孙某家属得知,于是孙某家属报告公安机关,要求以故意杀人罪将刘某绳之以法。
试分析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刑法中的迷信犯);1.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它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另一基本形式。
2.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不作为违反了某种命令性法律规范。 当为而不为;1.概念: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
2.从表现形式上看,作为除具备危害行为的三个特征之外,还必须表现为身体活动的积极举动,身体的静止不可能实施作为犯罪。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不当为而为);(二)不作为; 2、处罚不作为犯的法理基础
处罚不作为犯的法理基础的根底是法益保护的思想。故意杀人、放火等罪的保护法益,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积极的侵害行为(作为)的侵害;另一方面,当法益处于危险状态时,不予救助的不作为,也会使之受到侵害。
但是人权保障的思想要求限制不作为犯的处罚范围。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不作为都当作处罚的对象,便会驱使所有的人都去救助法益,法益好像可以受到保护,但人们日常生活必然陷入无限的不安与混乱,而且过度限制了国民的自由。所以,只有那些具有作为义务的人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保证人)。尤其需要注意将不作为犯罪与一般公民对于与己无关的危险能阻止而不阻止的消极行为严格区别开来。;3.成立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除具备危害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外,还需如下要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作为义务)。
特定义务:是行为人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必须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进行判断。(法律不强人所难)
3)没有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了危害结果。(实际上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法益侵害的后果,即不履行与侵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这里的法律,不是仅指刑法,而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此时,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不仅要求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同时要求刑法的认可,若只有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无刑法的认可或要求,行为人即使不履行这种义务,也不成立犯罪的不作为】
(2)职务、业务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IECCPA 046-2023 废SCR 脱硝催化剂循环利用技术规范.pdf
- 《烹饪工艺学》教学课件.ppt VIP
- 群落生态学基础生态学.pptx VIP
-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其药物治疗.pptx VIP
-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docx VIP
- 砖瓦施工职业发展研究报告.pptx VIP
- 南京绿地广场紫峰大厦项目研究报告.ppt VIP
- G10-40SQF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明细工程量.xlsx VIP
- 《GB/T 40595-2021并网电源一次调频技术规定及试验导则》.pdf
- 2023年CCAA注册审核员《产品认证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