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学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对联学研究

1998 年 第 4 期 第 35 卷 (总 188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PEK IN G UN IV ER S IT Y (H um 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 4, 1998   General N o. 188       V o l. 35 中国对联学研究 谷向阳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 那雅俗共赏的对联, 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 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 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 总 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 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对联  楹联  对仗  平仄 对联, 俗称对子, 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 柱也。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 故有“楹联”之称。对联 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 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 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格律、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 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 应用于社会, 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 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如《左传》“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 招损, 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 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 落英”。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 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 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大抵编字不 只, 捶句皆双, 修短取均, 奇偶相配。”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 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 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汉代, 把饰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 荼”、“郁垒”二神的名字, 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 “神荼”、“郁垒”, 上下联字数相等; 名词对名词, 词性相同; 左神荼、右郁垒的写法, 和对联的读法 (上联仄 声尾, 下联平声尾)、贴法 (上联在右, 下联在左)完全一致。对联文字跳上桃符板, 标志着中国对联的正式诞生。 对联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推广、繁盛和振兴四个时期。 (一) 萌芽时期  魏晋时, 出现了应对的形式。晋代文人之间常以联句作诗为雅兴, 以对句作联为清 谈。《晋书· 陆云传》记载, 晋代文学家陆云与荀隐初次会面于张华家, 在互通姓名时, 两人脱口而出即成一副 艺术性很高的人名对:“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陆云, 字士龙; 荀隐, 字鸣鹤。这则文坛轶事, 应视为正史中 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 随着对联研究的深入, 我国各地近几年陆续发现唐代族谱对联和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 都有力地证明 了对联艺术不但唐代已有, 而且很盛行, 从而否定了“余庆、长春”为我国第一联之说。《宋史·蜀世家》记载: 621 “每岁除, 命学士为词, 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夤逊撰为词, (孟)昶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 庆, 嘉节号长春’。”这一资料说明, 后蜀年间, 在桃符上题写对联, 并挂之于宫门已成定规。孟昶的百花潭中就 有“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的对联。 (二) 推广时期  宋元两代, 对联在民间广泛流行, 应用范围, 内容种类、形式都大大扩展。 五代出现了春联。宋代的春联叫春帖子, 写春联叫题桃符。“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 户日童日童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人日》诗, 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前期的对联情况。 宋代春联和桃符存在着交叉并存的现象, 后来逐步出现了胜迹联、寿联、挽联、灯联、书斋联、书院联等, 还 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 年) , 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王钱亻叔游览碧波寺, 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 舟楫如 云, 钱对契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 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便即兴题写一联于楹柱:“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 时中两度潮。” 苏颂为韩康公撰书挽联:“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宰相王安石挽大臣韩琦联曰:“木稼曾闻达 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南宋绍熙五年 (1194 年) , 朱熹筑沧州精舍, 自书一联云:“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阳时, 上元张灯, 客有摘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