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地方性知识__地方感_与_跨区域研究_的前景.pdfVIP

_地方性知识__地方感_与_跨区域研究_的前景.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地方性知识__地方感_与_跨区域研究_的前景.pdf

中国社会史研究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 “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杨念群 内容提要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史等于“区域社会史”研究,区域史研究又多趋向于探讨“宗族” 和“庙宇”功能的现状,本文提出应改变“村落研究取向”的建议,即从“跨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社会史 研究趋于多元化 ;应有意识地区别“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地方性知识”是知识人从思想的意 义上进行划分的结果“地方感”则更接近于精英或底层民众自身的感受, ,两者不能混淆而应区别对 待 。如何在尊重既有地方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重新理解政治变迁的跨地方性逻辑的问题 ,以及 “政治”在近代的意义 ,不但要从“地方”的角度加以理解,更应该结合一些跨地区的政治现象如“社 会动员”加以解释 。 关 键 词  地方性知识  地方感  政治史  社会动员 “结构 - 功能”框架取代“社会发展阶段论”。这种替 一、“宗族”、“庙宇”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代式研究因为区别于传统经济史的陈旧语汇和公式 化的论证方式 ,一度风靡史学界 。这种治史风格也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现大约是在 20 世纪 80 年 比较吻合于 80 年代整个思想界的阐释风格 ,即喜欢 代 。在此之前 ,中国经济史和政治史占据着绝对垄 从大处着眼 ,搞超大范围的中西比较和框架分析 ,诠 断的地位 。中国经济史和政治史是描述社会经济形 释单位也往往着眼于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态总体演变趋势的工具 ,虽然“中国经济史”中间往 在这两个系统的作用中 “社会”仍屈从于宏大叙事, 往加上“社会”二字,叫“中国社会经济史”,实际上在 的压迫而没有什么机会进行细节的展现 。 传统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框架内 ,是看不到什么“社 真正把“社会”当做一种分析单位 ,而不是屈从 会”的影子的 。因为中国历史的变迁图景只容纳了 于“结构”束缚和成为现代化演变分析的附庸是从 生产力变迁下一种粗线条的人际阶级关系的变迁 , 90 年代开始的 。90 年代的中国史界开始注意把历 而不会给社会意义上的变化留下什么位置 。 史演变不仅仅看做是个时间因果序列的问题 ,而且 80 年代受“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学 也是“空间”转换的问题 。也就是说,仅仅以“中国” 界率先提出了“社会变迁”的问题,力求突破从“生产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