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名校录取政策有变,功利心太重中国学生难进名校
在过去一段时间,针对名校生的探讨很多,比如“常青藤绵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空心病患者”等。针对这些现象,哈佛为首的名校掀起了对录取政策的改革,这篇文章将盘点美国名校在录取学生时政策发生的变化,并且给中国考生一些恳切的申请建议。
美国名校的录取政策变天
麻省理工学院:
*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从原来的10项减少到现在的4项;
* 9年级之后才开始的课外活动不允许再添加上去;
* 文书话题新增“请描述你是如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的,可以是关于家庭、学校和邻里”。
耶鲁大学:
*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只能有2项;
* 文书话题新增“回顾一下你曾经为家庭、社区或公共利益做出的贡献”。
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会有很多大学随之响应,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份报告。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推出了名为“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力挽狂澜:通过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关心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报告。
而这份报告又源自于哈佛大学Richard Weissbourd教授一项进行了十来年的研究。他让来自美国各地的1万名中学生排列出什么是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研究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成就最重要,30%把追逐幸福快乐当作最高理想,仅有20%多一点儿的学生觉得应该把关爱他人列为人生目标。
Weissbourd教授非常震惊。他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正值美国民权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那时的大学生(多数是白人)并没有只考虑自己群体的利益,而是站在了反对种族隔离和社会不公平的前列。在接下来的反越战运动中,大学生更是成了急先锋。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本应心怀天下,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可是当下他们却只专注于如何攫取更多的个人利益。那些不计个人得失、关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仿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难道如今关爱他人成为小众的价值观了吗?
“优秀”的常春藤绵羊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无独有偶,耶鲁大学的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Deresiewicz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一路从本科读到了博士,之后又在耶鲁大学执教,可以说他本人深谙常春藤这类美国顶尖高校的套路。他用“优秀的绵羊”来形容常春藤盟校里的未来“精英”:他们都很聪明勤奋,似乎时刻都保持斗志昂扬精力充沛,但同时又总是感到焦虑、压抑和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理想,他们只是在人云亦云的价值观裹挟之下,盲目而又顺从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华尔街上的金融或咨询公司。
变革,录取政策才是指挥棒
目前哈佛大学的这份报告已经得到超过120所大学和学院署名支持。这些学校既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这些常春藤盟校,也有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些顶级私校,当然更不乏公立名校的背书。
除了像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这样从课外活动数量上进行硬性限制以外,各所名校的录取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富裕家庭的孩子花父母钱飞到世界各地,在欣赏异国风情之余,做一两个星期的义工,已经不再认为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了。参加五六个俱乐部,甚至自己创办一个假大空的俱乐部,也很容易被录取委员会识破套路。
名校会更愿意看到申请者因为兴趣爱好长期沉浸到某项课外活动中,而不是只有一两周的短暂行为;会鼓励学生从细微之处去关爱他人和社区,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修房子。比如,为减轻家庭负担去做兼职,帮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或者年迈的祖父母,有真情实感和反思,反而更能打动录取官。比如下面这几个活动案例。
领导力不看团队大小重在为人谋福
美国的教育体制下,非常看重孩子领导力的培养和展现,但是中国学生容易对“领导力”这个词理解错误,认为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可以领导多少人的团队做事。事实上,美国高校更在乎你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和团队,去影响他人,为群体造福。
Ivy高中时是学校的志愿部部长,她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比如,她发现,学校的卫生间从不安放厕纸,同学们都需要自备卫生纸,所以就发生了不少忘带厕纸的“人间惨剧”。于是Ivy开始萌生了为学校卫生间装备免费卫生纸的计划。
这个看似简单的计划,却遭遇到了重重困难。Ivy一开始筹划在全校募集资金,经过一次民调,她发现同学们捐款的意愿并不强烈。之后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回收废弃塑料瓶,并且寻求与学校的环保社合作。但是发现学校早已进行了对塑料瓶统一回收的工作,回收的收入也另有他用,好不容易找到的资金渠道就这么断了。
经过一系列内部政策申请和外部拉赞助,终于有一天,学校里的所有卫生间都安装上了带有广告盒的卫生纸。在申请学校的时候,Ivy自称厕纸姐,以“My Toilet Paper Complex”这个吸引人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