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明智)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docVIP

(观史明智)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史明智)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观史明智】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 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 寻历史长河,观历史演进,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缓解社会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常被誉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成员之间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中国封建社会却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其历史蕴义值得后人深思。过去我们仅从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及其专制思想文化层面去寻求其“超稳定结构”的解释,显然有失偏颇。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宋元以来所建立的日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它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就不难发现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多种渠道,由多个投入主体来兴办的:一是政府行为,即政府给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如《周礼》中讲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自汉代耿寿昌创建常平仓和隋代建立义仓义米制度以来,历代政府都在常平仓下主持“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社会救济项目,而“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宋代以后,常平仓营运的内容加入了盐、茶等重要物资,经营资本增大,非常可观的一部分利息又转移到一些社会救济与抚恤事业,如养济院、慈幼局和漏泽园等等,甚至并不承担社会救济责任的其它政府机构也纷纷加入到慈善行列中来,如袁甫《湖州婴儿局增田记》便讲到“建议起于校官,取米于常平米,法曹主其事”。何梦桂《庐陵养济买田记》则谈到开庆兵兴,常平米“量移边饷,不及养济”,法曹谢昕通过廖氏讼案“纳锾赎罪,得锾买田”来维持养济院正常运转;二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寺院举办的各种慈善事业。如唐代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门关注那些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而从悲田院这些慈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医院”,则对灾民中的病号进行集体熬药救治,因此“医院”也是我国最早的义诊所。政府的漏泽园制度更是直接效法悲田院的义葬善举,宋代刘宰《宜兴漏泽园记》谈及创立漏泽园缘起,“以贫不能葬,远不能归者,类祖浮屠法所由来。”程《吉水县创建居养院记》中指出,在吉水县创建居养院之前,“鳏寡孤独、老者、病者率浮屠氏。”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对社会承担了一些救助贫弱危病者的善事,这也是为什么佛教长期被士俗所依偎和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发利用。三是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自北宋范仲淹创置义田以来,名目繁多的族内社会救济的保障方式实际上分解了许多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在一定意义上说,缓解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阶级矛盾。对其赞美不绝之辞,在方志、谱牒和文人散记中比比皆是。四是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商人开始自觉地加入到捐助社会慈善事业的队伍中,并在建立与完善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的是通过以上三种渠道报效社会,有的则以业缘为纽带独立地开展慈善事业建设,其范围几乎包括当时社会保障水平所能够触及的每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因为生产力所限,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保障范围却很全面,基本上囊括了近现代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弃婴养育。因生计所迫,父母不能养育子女以至弃之路旁,古来常有。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清代雍正皇帝曾亲书《育婴堂碑文》,要求将广渠门内的育婴堂规制加以完善,号召士庶“捐资为善”,并向全国推广,严饬地方官吏切实做好弃婴养育工作,毋使坠入沟壑。而其良法美意在创建之初即已成型,如前引《湖州婴儿局增田记》中规定:首先由法曹“诘其所从来,真弃儿乃书于籍”,然后“使乳母乳之,月给之粟”,另外“择媪五人为众母,长众乳,各哺其儿又一人。”并且规定了养育八十名弃婴及其相应的常平(财政)补贴数额。明清以后,地方官履新按临,都要仔细过问善堂设立位置,并核对在籍名单和拨补实数。这在方志中的建置、地理和赋役等内容里都有清晰记载。 二是助学济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也是举子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幸事。但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政府与社会都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