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食物中毒及预防管理教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源性疾病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是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 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布伦特兰博士;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概论;二、食源性疾病的种类;食源性疾病;三、食源性疾患的敏感人群; 四、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五、餐饮业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第二节 食物中毒总论;;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是一种食源性疾病 暴饮暴食所致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食物过敏、有毒食物的慢性损害不属于食物中毒。 三致作用也不属食物中毒;二、分类:; 三、食物中毒发病特点:;;食品种类分布: 动物性食品 植物性食品 占总起数的 53% 39.4% 肉及制品 谷与谷类制品 水产品(变质肉、禽) 果蔬类 病死、畜肉 ;食源性疾病爆发统计表;第三节 食物中毒各论;一、细菌性食物中毒;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病因学分析 1990-199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原因;(三)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理;1.肠毒素性损害;2.感染型;3.内毒素损害 病原菌侵袭入粘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菌体裂解→内毒素→发热,胃肠粘膜炎症、肠道蠕动增加→呕吐、腹泻,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4.过敏反应 莫根变形杆菌→蛋白质中组氨酸脱羧→组织胺→过敏反应;(四)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 特殊治疗:合适的抗菌素;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早期使用多价抗毒血清;(六)预防措施;(七)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介绍;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Salmonella species 沙门氏菌;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呕吐,腹痛,腹泻(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发热,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中毒机理:以感染型为主。 常引起中毒的食品有肉类,如病死牲畜肉、冷荤、熟肉,鱼亲、禽、奶、鸡蛋等也可引起。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Category B Diseases/Agents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在血平板上的生长状况; ; ; 3、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 ; ; 4、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5.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总结;二、有毒动植物中毒;(一)有毒动植物中毒总论;2、分类:;3、预防;(二)河豚鱼中毒;1.有毒成分;2.中毒机制:;3.临床表现 ;4.河豚中毒的防治 ;(三)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2.中毒症状 ;3.治疗及预防; (五)毒蕈中毒;我国产蕈300余种,其中80余种毒蕈 一种蕈往往含有多种毒素 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 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式方法及个体差异等有关。 ;特点:颜色奇异鲜艳,形态特殊,损伤后流浆发黏,气味恶劣,煮时可使器具变色。蕈盖有斑点、疣点。;2.临床表现;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余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多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毒素包括:1)毒蝇碱;2)蜡子树酸;3)光盖伞素及脱磷酸光盖伞素;4)幻觉原。;溶血型:由鹿花蕈引起,有毒成分为鹿花蕈素,胃肠症状及溶血现象。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此型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脏器损害型:中毒最严重,病死率高,依病情发展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及恢复期。多为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有毒成分为毒肽、毒伞肽类。 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解毒,并用保肝疗法。;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3.急救与治疗;4.预防措施:;(六)生豆浆引起食物中毒;(七)含氰甙类食物中毒; 2.中毒机制: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造成细胞内窒息,并首先作用于延髓中枢,引起兴奋,继而引起延髓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苦杏仁中毒量,成人生食40~6O粒。小儿生食10~20粒,致死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