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472《吊比干墓文》考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0472《吊比干墓文》考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72《吊比干墓文》考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吊比干墓文》考释 (首发) 霍德柱 新乡幼儿师范 摘 要:《吊比干墓文》是早期魏碑中的精品,承载着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的释读,涉及到文字的流变、版本的异同、作者的辨析、民族文化的交融、书法艺术的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还纠正了历史上的一些错误的说法,尽力还原其本貌。正确地释读该碑,对民族文化交流史、汉字发展史、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以及新乡地方文化史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孝文帝;太和碑;魏碑;比干墓 (一) 《吊比干墓文》又称《北魏吊比干墓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俗称“太和碑”,刻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乙丑,车驾至洛阳。”〔1〕《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在汲县比干庙。”〔2〕原碑已毁,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吴处厚依民间所存拓本重新立石摹刻,现存河南省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关于重刻经过,碑阴有记: ……汲郡比干墓旧有元魏高祖吊文一篇,摸镂在石,其体类骚,其字类隶,久已为乡人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距今元祐之庚午几十周甲子矣,五百九十七年,历西魏、后周、隋唐五代,丧乱多矣,幸遇圣辰,再获刊勒,固知兴废自有数也…… 该碑诞生于民族大动荡大融合的特殊时代,承载了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云洗礼之后,愈显其价值之高。从古到今,研究该碑的文字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是《清稗类钞·鉴赏类三》中的一则“叶鞠裳论碑之别体字”的论述: 碑字之为别体者甚多,叶鞠裳尝论之曰:“顾亭林《金石文字记》曰:‘后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字多别构,如蔑为、蔽为、菊为,不可胜记。《颜氏家训》言,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大同之末,讹替滋生。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如此非一,遍满经传。今观此碑,则知别体之兴,自是当时风气,而孝文之世,即已如此,不待丧乱之余也。江式书表云,皇魏承百王之季,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错谬,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后周书·赵文深传》,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景熙、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余言,行于世。盖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异,莫甚于魏、齐、周、隋之世。别体之字,莫多于此碑。杂体之书,莫甚于李仲璇。又考《魏书》道武帝天兴四年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天兴之所集者,经传之所有也。始光之所造者,时俗之所行,而众文经之所不及收者也,《说文》所无,后人续添之字,大都出此。”〔3〕 天兴四年(401年)到始光二年(425年)仅24年,其间通行新字达一千多个,可见当时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特点。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发展使得俗语新词纷纷出现,这就造成了“别体之字,莫多于此碑”的结果。异体字的出现、增多、淘汰、逐步规范然后减少是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的必然流程,这些“社会新元素”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被淘汰了,这就会造成后人阅读古碑的困难。再者,《吊比干墓文》碑虽据拓本重刻,但拓本毕竟不是原碑,拓本质量的好坏(笔者有三本该碑的拓片,在某些字的书写上有差异)再加上宋人的摹写习惯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该碑渐离原貌,后人释读时就会出现谬误。所以,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二·后魏·孝文皇帝吊比干文》:“此碑别体之字最多,又经后人翻刻,不无失其本真,故间有一二难晓者。处厚言《高氏小史》载其文,以‘呜呼介士’为‘呜呼分土’,字之误也。今《高始小史》久亡,好古者亦无从是正矣。”〔4〕其论甚是。 该碑问世至今,研究者大多以拓片为研究之本,较早收录该碑全文的古籍,有乾隆己亥(1779年)出版的《汲县志》,笔者看到的是2006年的翻印本,有简有繁,错讹颇多。〔5〕嘉庆七年(1802年)的刻本《金石文钞》(赵绍祖辑)、嘉庆十年(1805年)出版的《金文萃编》(王昶著)都录全文,同样存在不少的错误。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还有清代严可均,他所辑的《全后魏文》也收录了此文。该书在严氏生前未付梓,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雅书局初刻,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影印本,童第德先生断句并校正了一些原书的错误,附于书眉。1999年,商务印书馆集前人之所成,编辑出版了该书的简体本,从“整理说明”看,该书的出版是很严肃的,审订极其严谨。〔6〕应该说,其中的《吊比干墓文》是目前错讹最少、最权威的版本了。然而细研之下,依然发现了很多问题,而当前网站上及其他书籍中流传的《吊比干文》问题就更多了。下边列出商务印书馆简体版《全后魏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