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素的临床应用是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概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三个要素;抗微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1);抗微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2)一般药物口服后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血浓度达峰值;抗微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3);抗微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4);;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耐药性发生的机制;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或钝化酶;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抗生素的分类;?-内酰胺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 ;代表性抗菌素及其抗菌谱;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类 抗G+球菌 抗G-杆菌 酶稳定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Ⅰ~Ⅷ)
头孢唑啉(Ⅴ)
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西力欣)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凯福隆)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三嗪(罗氏芬)
头孢他啶(复达欣)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马斯平)
;?-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糖肽类;氨基糖甙类;氨基糖甙类;氟奎诺酮类;四环素类抗菌素;磺胺和甲氧苄啶(TMP);其他;其他; 抗菌药物药代/药效动力学的临床意义
Pharmacokinetics(PK):在一定的给药条件下,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的参数,可表示为随时间而变化的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Pharmacodynamics(PD):反映血药浓度与药理、毒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包括血药浓度与抗菌作用的关系。
PK/Pd的结合:可以反映随时间而变化的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
;;抗生素后效应(PAE);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制霉菌素nystatin,mycostatin;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合成抗真菌药物;合成抗真菌药物-唑类;合成抗真菌药物-唑类;合成抗真菌药物-唑类;合成抗真菌药物-唑类;伊曲康唑(静脉)
深部真菌感染:200mg bid×2天,200mg qd
因赋形剂环糊精问题应用超过2周安全性未定;CCr30ml/min禁用;伏立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科塞斯);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的作???机制;异烟肼/雷米封isoniazid,INH;异烟肼;利福平(rifampin);利福平(rifampin);利福平(rifampin);乙胺丁醇(ethambutol);吡嗪酰胺(pyrazinamide);链霉素(streptomycin);二线抗结核药物;二线抗结核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妊娠及产后妇女的抗结核治疗;多重耐药结核;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也称菌群交替性肠炎)
肠道内的少数菌如: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艰难梭菌等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入肠道引起肠炎
急性假膜性肠炎:由艰难梭菌外毒素引起,多见于胃肠道肿瘤术后、尿毒症、糖尿病、血液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老年人易出现;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义;抗生素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一)用不用?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
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的患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且细菌性
感染不能排除者,可根据经验选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作细菌培养 ;2.严格限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二)用什么?
选用恰当的抗菌药物:
熟悉致病菌的致病特点和耐药现状
熟悉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
和不良反应
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选择用药; (三)怎么用
1.选用恰当的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
剂量达有效范围
给药次数: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
疗程:一般感染应在体温正常、症状消退3~4天时停药;
更换或调整用药指征:急性细菌感染用药48~72小时无
明显疗效时再作考虑
; 2.正确认识药敏试验的价值
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如临床上治疗反应良好,不论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如何,
治疗方案原则上不变
3.重视综合性治疗措施
避免“重药轻人”的倾向
改善全身状况;稳定内环境;增强抵抗力;
处理局部病灶; 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