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应皮炎2010.11是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特发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异位性”(atopy)本身的含意是: (1)常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 (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特征是:皮肤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学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发病与其父母过敏素质明显相关。 ;? 70%以上患者家族中有本病或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或结膜炎患者,患者常具有特殊类型的易感性体质。; 临床研究已表明遗传背景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合并有呼吸道表现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遗传度较单纯特应性皮炎者更大。; 有人对800多个特应性皮炎家系进行调查,发现:双亲有“异位性”表现者,其子女中70%存在“异位性”,而双亲中一方有“异位性”者,其子女中50%有“异位性”。;;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以下5个易感基因位点:20p、17q25、 13q12—q14、5q31—33和3q21。 ;2.免疫因素约80%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又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E。;患者Th2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高,其产生的IL—4和IL—5也可导致IgE增高和外周血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这些Th2细胞大量存在于皮损中,可能是对某些变态反应原,如屋尘螨、食物、花粉等的一种特殊反应。皮肤 Langerhans细胞数量异常,后者可激活Th2细胞并刺激其增殖。;高亲和力IgE受体发生突变,其突变结果导致子女出现特应性素质。 IgE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表面,对于调节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 3.环境因素 ;季节: 60%-90%冬重夏轻精神因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等温度变化:职业 : 接触羊毛、纺织品及粉尘等。 ;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屋尘螨、花粉等)可诱发特应性皮炎,某些患者用变应原进行皮试可出现皮肤湿疹样改变。;机制: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途径介导而产生。; [临床表现] ; 本病发病率近30年来有增加趋势人群中发病率大约0.1%—0.5%;女性多于男性;在儿童中发病率为2%—3%. ;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反复发作。 本病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通常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成人期;; 1.婴儿期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年龄:约60%患者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 2个月以后为多。;皮损形态: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的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 部位:皮损初发于面颊部,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屈侧等。;自觉症状: 阵发性剧烈瘙痒。;可出现继发感染:脓疱、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某些食品或环境等因素可使病情加剧。;病程及转归:病情时重时轻,反复迁延。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随年龄增长而减轻。部分患者病情迁延并发展为儿童期特应性皮炎。;2.儿童期;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多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缓解 1—2年后发生并逐渐重;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直接发病。 ; 部位:皮损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 皮损形态: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为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藓样变。; 自觉症状:此期瘙痒仍很剧烈,形成瘙痒一搔抓一瘙痒的恶性循环。;3.青年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灰剂量衰减对路基压实度凳悄影响.doc
- 火焰纹章-圣魔之光石攻略是.doc
- 灰剂量衰减是.doc
- 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是.ppt
- 灯银脑通胶囊-全是.ppt
- 炮制复习题是.doc
- 烧伤瘢痕的治疗是.doc
- 烧伤病人的麻醉是.ppt
- 烫发基础是.ppt
- 热射病实验(jin)是.ppt
- 中邮绵绵寿悦享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费率表.pdf
- 中意岁岁守护护理保险条款.pdf
- 泰康团体重疾补充医疗保险 I 款条款.pdf
- 中意爱佳倍(防癌版)医疗保险(互联网专属)条款.pdf
- 《ESX 入门》说明简介.pdf
- DVWA下的XSS使用简介.docx
- Dell Storage Best Practices for Oracle VM(Dell针对Oracle VM的存储最佳实践)(CML1118).pdf
- 反射机制简介[1].doc
- 大型网站系统与java中间件实践by王万彬.pptx
- 新版SSH+DWR配置简介(Struts2[1].1.8+Spring3.0+Hibernate3.3.2+DWR2.0.6).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