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突出特点是重积累.doc

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突出特点是重积累.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突出特点是重积累

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是重积累、重阅读、重表达。整套试题分“经典诗文积累”“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经典诗文积累”考查范围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背诵、默写的所有篇目,分值权重占20%左右;“阅读理解”一般选择四篇文章(或语段)作为阅读材料,分值权重占40 %左右;“写作”题目为二选一,分值权重也在40 %左右。 “经典诗文积累”较之各地试卷上的“语言积累及运用”(第一大题)重点更加突出,是纯粹的语言积累题。它改变了第一大题是个“筐”的状况,比如“语言的运用”,考虑到第三板块“写作”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力最好的考查,还有阅读理解中的答题,除了考查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之外,用文字回答问题就是在“运用语言”,答题表述是否抓住要点,文字书写是否正确,词语使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简明、通畅、得体等等,这都是对“运用”语言能力的最有效的考查,根本没有必要再专门设题去考查语言运用。所以,这里的题干只称“经典诗文积累”,而没有随大流使用“语言积累及运用”。再如改错别字、改病句、仿写、语段内容概括、词语理解、结合语境填写词句、根据要求写话等常在各地试卷第一大题中出现的考查内容,有很多本该归到阅读或写作的范畴,事实上属于重复考查,有的虽不重复,但也与课程标准上对相关学习活动的要求有质的距离,如综合性学习的考题,名著阅读的考题等,所以,它们也没有进入赤峰市的第一大题。 “经典诗文积累”一般设三个小题,既兼顾积累面的考查,又突出整篇整段积累的考查。下边,以2012年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经典诗文积累(25分) 14个题,共4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3)苔痕上阶绿, 。(刘属锡《陋室铭》) (4)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5)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6) ?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根据提示默写。(选做3个题,共6分) (1)做事情应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 。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慨国势危亡、人生坎坷的两句诗是: , 。 (3)陆游《游山西村》中暗含作者摆脱逆境的强烈愿望,同时包含深刻哲理的两句诗是: , 。 (4)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3.默写课文。(共15分,(1)(2)题必做,各5分;(3)(4)题选做其一,5分。不写题目和作者)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而乐亦无穷也。” (2)《孟子两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至“而死于安乐也。” (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全文。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夹岸高山”至“有时见日。” 近几年,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经典诗文积累”题基本稳定为这样的结构与内容。第1小题重在考查名句的一般积累;第2小题重在考查名句的理解性积累,第3小题则是对整篇整段的积累考查。这样,由一般积累到理解性积累,从名句到名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积累水平。另外,这部分试题还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如1题的6选4,2题的4选3,3题的必做与选做兼顾,就都较好地体现了试题命制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阅读理解”题一直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的课改理念指导下设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确保每年有一篇课内现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如2012年选了《羚羊木雕》,2011年选了《地球之巅》(节选)2010年选了《孤独之旅》(节选),2009年选了《说屏》等。这样做的理由是:初中三年,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了那么多的现代文,考试时在积累方面用于考查的内容原本就少得可怜(我做过统计,人教版全六册教材中只有9篇课文有背诵要求),阅读上再一点也不涉及,很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各地之所以出现不从课内选材的普遍现象,一方面,恐怕是因为曾经有过对教材内容死记硬背的弊端,有过机械理解“教啥考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观点在起作用:阅读题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而课内的阅读教学,正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培养,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课内形成的能力,合情合理。这些理由也就促成了目前课内现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