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热力学进展
PAGE
PAGE 6
大气热力学的新发展*
曹鸿兴1,2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00081 北京; 2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100089 北京
E-mail:caohox@cams.cma.gov.cn
摘要
对自1980年代以来的大气热力学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阐述了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增暖等非传统大气热力学问题;基于大气非平衡态热力学的非线性理论,提出应发展突显热力学作用的的数值模式,并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热力学,非平衡态,数值模式
引言
现代气象学始于对大气观测的天气分析,即对天气图的分析以及据此对未来天气的预报;另一方面,则是应用力学来试图解释所发现的天气现象。于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了大气动力学研究,如运用流体力学发展了环流理论。1930年代,应用波动力学发现了Rossby 波,开创了地球物理流体力学。1950年代初实现了基于正压模式的数值天气预报.因此动力学在大气科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 1980年代以来,,大气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非线性热力学进展却不显著,远滞后于前者。同时,不能不看到,大气非线性动力学与非线性热力学利用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各自独立且分离地发展着,很少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大气热力学在1970年代以前其基础是经典热力学,而且仅视为大气动力学的一个补充,如1940年代的热成风发展理论,提出了热成风概念及其力学表达;与此同时在位温、假相当位温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热力学图表,供天气预报实践使用。1970年代及以后,物理学在热力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普里高津(Prigogine)等提出了耗散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形成布鲁塞尔学派,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由此也推动了大气热力学的发展;例如发展了大气系统的熵平衡理论和热力学熵模式,探讨了大气中的自组织现象。提出了全球气候是一种最小熵交换的系统这样的概念,由此构造全球模式对现在气候进行了模拟。台风、龙卷风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因为必须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能量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运用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它们还是一个自组织临界态系统[2]。
自1980年代起随着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的进展,热力学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因为热力学因子对大气和地球系统的长期行为更为重要.这样研究大气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尤显得迫切, 在这期间获得了若干重要学术成果,文[3]对此作了评述。在本文中将对1980年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大气热力学作简要回顾和评述。
2非传统大气热力学问题
在1982年至19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前,地球科学家对所谓的‘核冬天’进行了研究。即研究一旦全球核战争爆发,除了核武器造成的破坏外,由于大规模核战争将引发大范围的燃烧,在乡村,森林、草原和庄稼着火;在城市,贮存的石油、天然气、煤及其他易燃品会引起火灾,浓烟和尘埃冲入大气,有的甚至达平流层。大气环流把它们散布到全球高空,其结果,烟尘遮断阳光,破坏了地球热平衡,使全球气温下降,甚至在夏天也可能降到冰点以下,出现了类似冬天的景观。用全球数值模式对此‘虚拟’状态进行了模拟和多可能情景进行了研究[4]。我们也从热力学方程出发构建了一维热平衡模式,对不同可能核战情景及其降温效果进行了研究。核冬天虽没有发生,却向我们提出了非传统的大气热力学问题。
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尤其是当今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随之而来的气候现象不少需从热力学角度来研究,如全球增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等。由工业排放等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至温室效应使全球增暖,这已引起政府、公众、科学界的严重关切。显然温室效应是热力学效应,物理学家对此也产生了浓厚兴趣[5],这提示我们要用科学的前沿成果来探讨;用非平衡态大气热力学来研究它,会有更大的潜力和意想不
*科技部社会公益重点项目(2003DIA6N017)资助
到的结果[6]。参与全球增暖的,是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氮、甲烷等,因此,人们要研究这些温室气体的化学热力过程,它对气候状态的热力强迫作用。至今对全球增暖的模拟和预测是用全球耦合模式进行的,其空间分辨率和物理过程细致化都达到了高水平[7]。需要指出,这类模式是‘普适’的,即它不限于模拟全球增暖,可以无所不包地模拟其他气候现象。这里,我们提出了构建模拟全球增暖的模式的另一种思路,即以非平衡态热力学为基础来设计模式。这方面虽已有所理论性研究成果,为了建立和发展一个突显热力学作用的数值模式,尚需深入进行探讨。
城市热岛效应直接影响城市的建筑、交通、住房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全球增暖的研究中,城市热岛效应也是热点论题之一。例如在五次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中对城市热岛效应都有专门叙述[8].由于人们怀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