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美母亲事迹材料_0
最美母亲事迹材料
结婚前,她是个高中生,由于一门心思在学习上,还不懂结婚意味着什么,生活应该怎么过,甚至,连饭都不会做。婚后的30年里,她与丈夫王临安克服种种困难,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还清弟弟生前所欠的巨额外债。五个孩子中,只有两个是他亲生的,但在她心里,他们都是儿子,从不偏袒。她用30年谱写了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的妇女励志故事。
也许,你听说过她的故事;也许,你见过她本人;也许,你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但无论如何,让我们一起,还原一个农村妇女不平凡的三十年。
她叫**,出生在卓尼县上卓村,是典型的觉乃藏族。1984年1月,22岁的**由父母做主,嫁给**旧城杨家桥村的王临安。在她嫁到王家之前,根本不知道今后要度过一生的家的样子——年过花甲的公公,丈夫和一个儿子,二弟一家四口,三弟夫妻俩,未成家的四弟,一家十口人同在一个大家庭生活。
在村里,丈夫王临安算是比较积极能干的,带领弟兄几个从事运输及商贸业:二弟和四弟经营一个门市部,他和三弟常年穿梭在川藏、青藏线上。八十年代初,富裕的人是少数,但他们家在兄弟四人的努力下,从来不为吃饭穿衣发愁,加上丈夫体贴,老人健康,妯娌和睦,一家人生活幸福、安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腊月,二弟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过世,留下了妻子、两个加起来还不到4岁的孩子,以及生意资金运转中产生的巨额债务。面对天天上门讨债的债主和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恶毒的逼债手段,丈夫怕老人承受不起,就带着她挨家挨户打欠条,把债务全部转到自己名下。回想起这件事,她说:“其实,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二弟到底有多少外债,打完欠条算了一下帐,把我们吓坏了:二十二万八千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一家老少,丈夫咬咬牙说:“砸锅卖铁也要还账,我不欠别人的钱。”他们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卖掉所有能卖的东西,还给逼的最急的债主后,还剩二十万。这二十万,他们还了整整22年。
突如其来的打击,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的每个人都变得松松垮垮,日子没了盼头。但她没有埋怨,埋葬了二弟,她回到娘家,从兄弟姊妹手里凑了点钱给丈夫:“别灰心,你是老大,大家都在看着你,打起精神来,过几天把前段时间你说的碌曲的那辆破东风车买过来。”她的态度给了心乱如麻的丈夫和一落万丈的家重新振作的希望。1990年春节后,丈夫买来那辆即将报废的东风车带着三弟、四弟继续搞运输,她接手经营门市部。
祸不单行。二弟去世后的第二年,二弟媳准备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得知消息后,她一面竭力稳住了二弟媳,一面千方百计想办法给远在昌都的丈夫带口信。丈夫回家后,和她商量,决定尊重弟媳的选择,让她留下两个娃娃改嫁。弟媳走后,她告诉丈夫:“娃娃我们养活,不要给三弟四弟了,你就是娃娃的大大,我就是娃娃们的娘,叫他们改口吧。”自此,她成了五个孩子的妈妈。每一顿饭,第一碗是公公的,第二碗便是二弟的孩子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孩子们各自工作。
1991年,为了生计,弟兄们和父亲商量后,决定分家。他和丈夫接手了几乎没有什么货物的门市部和大部分债务,同年过古稀的公公一起生活。26岁的她过开始和时间赛跑:半夜四、五点起床,扫院,墁房,烙馍馍,跟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一起出门开铺子。“中午,让一个娃娃边看铺子边写作业,我要回家做饭,完了再换娃娃子回家,农活特别紧张时,还要利用娃娃们休息的时间去地里,让他们边写作业边看铺子。”半开玩笑的叙述,听不到一个“累”字。大儿子回忆:“除了过年,一家人从来没有在一起吃过饭。”小儿子说:“我阿妈那时候一直都是晚上洗衣服、做针线,每天都是我们睡了她还不睡,我们还在睡,她早起来了。” ?似乎用一天的时间,她学会了所有的农活和针线活,学会了精打细算的过生活。
农忙时,她要起得更早。从播种到打撵,从不耽误孩子们学习,不少老人一顿饭,不耽误铺子里的生意。她经常天不亮就去收割庄稼,早晨正常营业;经常会在夏季的某个周末被暴雨淋透在地里;也经常在接近零晨时,才把打撵完的麦子装进袋子。面对生活,她所有的本事仿佛都是与生俱来的。
小卖部里的货不多,但周转得快。她从批发部欠货,卖完后还账,再欠,剩下的钱攒起来买米买面,这样周转了近20年。“娃娃们都在长,都能吃,饭里没啥油水了面就特别不耐用。我们的铺子在公社门口,认识不少干部,他们把用不完的粮食指标卖给我,她就和娃娃们到粮站换面。因为还账时把面柜卖掉了,买回来的面只能放到一个大纸箱里。那时候,家里平均每年要吃掉50多袋面。”丈夫王临安苦涩地说。
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新衣服。腊月里,她就抽空把母亲接来给娃娃们缝制新衣服,补补旧衣服。邻居杨大妈至今记得那时候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家的娃娃们长得慢的很,你家的娃娃怎么长得那么快。”“那些年,一个娃娃一年只有一套新衣服,两双鞋,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穿旧的给老三,破了补一下,一直要穿到老五身上。”说话间,一滴眼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