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6-8章的.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总论6-8章的

第六讲 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大部分内容构成 意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和分辨事物及其性质的心理因素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因素;这两个因素必须同时具备,缺乏任何一个因素,罪过都不能成立。 《刑法》16条,“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 起的,不认为是犯罪。;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1.认识的程度: 包括认识到(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如:甲用枪抵住乙的头开枪射击,甲应认识到乙 ? 死亡;若甲在距离乙200米处朝乙开枪射击,则甲应认识到乙 ? 死亡。;2.认识的内容:? (1)认识到危害行为及其性质 (2)认识到危害结果 (3)认识到其他法定事实 (如不知是枪支的盗窃罪,销赃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目的地、积极地追求的意志状态。“希望”即“追求”。 放任,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阻止的状态。“放任”即“同意”、“容忍”。 如:某甲意欲毒死妻子,将毒药放入妻子吃的米饭中,甲也知道其妻的习惯是喜欢把自己的饭给孩子喂几口。虽然不想毒死孩子,但为了达到毒死妻子的目的,放任孩子的死亡。;(三)故意的种类 按照犯罪故意包含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可把犯罪故意区分为: 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案例;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大致有四种情况: 1、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4、放任不特定对象多种危害结果发生或不发生。;(四)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规则;(五)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上的区别 可能或必然发生 可能发生 2、意志因素上的区别 希望 放任;课堂讨论;;(五)故意的学理分类;三、犯罪过失;(二)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过失);2、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 预见义务:法律规定的义务,职业、业务要求的义务,习惯、常识、共同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预见能力:受制于知识、智力、认识水平、客观环境和条件等。有主观标准说,客观标准说和主客观统一说。 ;案例:;(三)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过失);案例;分析;2、轻信能避免的三种表现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危害结果的作用 凭借某些因素误以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认识因素方面 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估计不同 可能性大小不同 意志因素方面 不希望 放任 凭借一定因素 不采取任何避免 认为结果不发生 结果发生的措施 ;案例;课堂讨论;;四、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二)目的与动机的关系 共性:都是心理活动 区别: 1、动机产生在前,目的产生在后。 2、动机说明犯罪人为什么实施犯罪,目的说明什么是犯罪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3、目的具有自觉性的特点,动机更内在、蕴藏更深,也许意识到也许没意识到 4、一种动机可以导致几种犯罪目的,同一目的也可以由几种动机所推动。;(三)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意义 动机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目的是目的犯的必要要件,以及直接故意犯罪的重要内容。 动机是衡量主观恶性的重要因素,影响量刑。 ;作业;案例;两种意见: 1、认为乙为车辆驾驶员,对该车具有安全驾驶的责任。乙明知甲无驾照并喝了酒,还将车辆交给甲驾驶,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应构成交通肇事罪。 2、认为乙的行为客观上确实为甲的肇事提供了条件,但乙和甲是雇佣关系,将车交给甲是不得已的行为。乙的行为虽然和甲轧死行人有一定的联系,但尚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构成犯罪。;案例;五、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案例;(二)不可抗力 ;案例;2、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六、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二)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三)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思考题;第七讲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客体的分类 ;;三、 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 ;2. 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客体,仅规定了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 第二百零六条 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