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逻辑学交流的.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度校选课《实用逻辑学》 学校:泉州师范软件学院 班级:12软件开发1班 姓名:林 希 品 学号:123111036 一:案例晏子使楚: 逻辑学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否则,就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晏子在上面的对话中,所使用的就是诡辩术中的偷换概念。汉语中的“人”,是一个多义概念,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表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楚王的话里,“人”是“人才”的意思,是讥讽晏子不是人才,想在朝廷上当众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既给晏子一个难看,又显示了自家威风。晏子的一番话,用联言推理证明的是齐国都城“临淄住满了人”。这个“人”是“人口”的意思。在他人地盘上受到话语羞辱,碍于身份,晏子自是不便翻脸争执;对方的挑衅又不能置之不理,以免灭己威风涨他人志气,但朝廷大堂上,过于舌枪唇剑、火药味十足又不太好。于是巧妙施以“偷换概念”之术,将话题中的“人”,由“人才”之意转到“人口”之意上来。楚王又怎能听出这其间推理上的“中项不周延”之谬,宴子偷用诡辩,却事出有因,也化解了尴尬,委实巧妙。 第二个是二难推理在这里,晏子从楚王的观点出发提出两种可能,再由这两种可能引伸出两种结论,使楚王不论选择其中哪一种,结果都会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用通用语言写出来,是这样的:   如果说谎吧,那么怕犯欺君之罪, ???? 如果说实话,那么又怕大王生气。   我(楚王)不生气,?????????? ?? ??所以,你(晏子)实话实说。   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推理形式,因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必然否定 前件,那就是:小前提——我不生气,结论——你别说实话。有人会承认自己愿意听谎话吗?没有。有国君愿意被臣子所欺吗?没有。所以,楚王只能选择后一个条件——实话实说,并且声明:“我不生气”,这就为晏子反羞对方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接下来,晏子是“拱了拱手”后才说的,以示有礼在先,迫使楚王遵守诺言——咱可说好了,无论听到什么话,你都不能生气翻脸!晏子所说的话里,又使用了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如果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如果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是下等人),?????????????????????????????????? ??? ?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可见,在齐国人眼里,楚国是下等国家)。   此处的二难推理不同于上一个。上一个二难推理是由晏子提出大前提,再由楚王提供小前提并作出结论的,目的是迫使楚王作出一个对晏子有利的结论以使论辩朝着有利于晏子的方向进行。现在有利条件已有,推理就可由晏子一人完成了。在这个推理中,晏子甘愿自贬,将自己定义为下等人,目的是为了羞辱对方,贬楚国为下等国家。这样,甘愿自贬的人不一定是下等人,你楚国也不一定是下等国家,但是骂名却挨定了。因为有言在先,所以楚王尽管挨了骂,也只能是“陪着笑”。但是楚王却不明,他让晏子“实话实说”,晏子就真的会说实话吗?齐国真的就有“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这样一个规矩吗?   事件二中,晏子巧妙回击了楚王对自己的的羞辱并反羞对方。楚王吃了个哑巴亏,领教了晏子的厉害,也算是得了一个教训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橘生淮南,枳生淮北”的故事。橘和枳是不同种的,橘化为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不过淮河以北的自然条件不适于橘树的生长倒是事实。晏子以橘树种在淮南则结柑橘,种在淮北则结苦枳为喻,将其类比于人,认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做了盗贼,是因为楚国有使人容易做盗贼的水土。这就反击了楚王对齐国人的侮辱,维护了整个齐国人的人格,也维护了齐国的国格。一国之使,理应如此。一番话义正词严,由不得楚王反驳,也只好给晏子赔不是。 ????但是,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其前提与结论的逻辑联系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即使前提是真的,结论仍有两种可能:可能真,也可能假。这个所谓的“齐国人”是真是假,晏子当时无从取证;该事是否为楚王所设的一个“局”,情势紧迫,来不及调查。晏子一个类比推理,就把眼前的窘迫消解,并将楚国君臣对自己国人的侮辱悉数还给对方,尽显其机智与辩才,不愧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之人,史书所记不虚。 ???? 因而故事的结局也只能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惹人发笑但又令人稍感惋惜的是,狂妄的楚王不明白、也无法取证,这个所谓的“齐人”,在齐国就真的不会偷盗吗?历史不容假说,我们也只能揣摩一二罢了。 二:甲、乙、丙有谁说的是正确的: 我认为相对于三个来说我更赞同丙的说法,无核蜜桔没有核,其主要通过营养繁殖进行,主要是扦插。是不经传粉或其它刺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