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之批诺男.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候变化问题之批诺男

气候变化问题之批判 周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碳循环 水循环 温室气体减排 碳汇交易 国际环境保护 《京都议定书》 IPCC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与认知的多样性矛盾需要正视和解决。人类既要通过温室气体减排以避免气候变化的加剧,也要重视自然力碳循环和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增汇和水利来培育自然力对温室效应的修复。“泛温室气体成因”的趋势对气候变化问题认知和对策路径提出了挑战。气候变化利益格局取决于直接经济损益、国际经济格局和治理多向性受益格局。解决现有矛盾的方法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导,在现有的减排增汇机制中加入水循环改善因素,进一步明确各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分工。减排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等碳汇潜力巨大、水循环影响力巨大的国家,则要通过生态保护建设增加碳汇,并加强水利建设发挥水循环修复气候变化的功能。碳汇交易是联接减排与增汇的桥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气候变化问题既逐步形成了一些主流理念与规则,也在不断膨胀与争论;既被视为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带有国家、集团利益的色彩;既是环境问题,也不断地被赋予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技术等因素。随着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所未有的警告 [1],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似乎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一方面人们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另一方面各国家或集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差异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趋多样性,国际合作难度加大。在个别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大步倒退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却扬言要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排放关税,一旦实施势必造成新的贸易壁垒,引发环境与贸易更激烈的对抗,气候变化应对的全球合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最基本的国际法依据《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走向上,各国家的主张更是相去甚远。用中国的谚语来形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似乎正陷入南辕北辄的困境,并呈现出一种“同而不和”的窘境。   在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的重视,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但公众对此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并不一致,特别是2008年初在中国南方大范围内发生的低温气候灾害,使中国许多民众甚至对以温室效应为标志的气候变化问题的真实性也产生怀疑,甚至有气候变化问题是伪问题的说法。既使在专家和学者群体内,这种怀疑也是在增长的,直接导致对气候变化问题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迷惘甚至消极。例如,中国西部部分省份正在实施的“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是中国政府与全球环境基金在生态领域第一次以长期规划的形式,将综合生态管理理念引入土地退化治理之中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强调生态系统各生态功能和服务之间的关联(比如碳的吸收和储存,气候稳定和流域保护,有益产品)、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和生产系统之间关联的一种综合管理的方法。” [2]其中完善防治土地退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一个子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宗旨本来就是直接与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相关联的,但在方案设计阶段,汇集了国内众多顶尖级专家的顾问组却将气象、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删除。目前这个项目接近完成,本来中国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针对国内土地退化问题,而且对温室气体吸收和储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至少在这个子项目中并未体现这种贡献,更遗憾的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价值并没有充分地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在中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推广和普及。   回避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外学者中也并不罕见。Alan Boyle教授是著名国际法学家,自1998年以来担任著名国际法刊物《国际法与比较法季刊》(ICLQ)总编。他所著《国际法与环境》(1992年,2002年)中译本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并在中国环境法和国际法学界产生较重大的影响。但这本70多万字的巨著中,气候变化问题并无独立篇章,事实上相关的内容也极少涉及。   学者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这种态度并不应受到指责,事实上这也是严肃治学的要求。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相关问题的主流认知,即使学者和公众有所保留和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与认知的多样性矛盾确实需要正视和解决,否则气候变化应对的国际合作就只能停留在国际政治家层面,而这个层面也只能停留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上,国际合作和人类共同努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无论是从气候变化问题及其规则目前发展与建设的程度,还是从其自身面临的非确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